福建,幾乎可以說是東南沿海“最低調”的省份之一了,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人均GDP,福建為7.43萬,排在京津江浙滬之後,排名第六。那麼,同為沿海省份,又毗鄰寶島台灣,為何總是比江浙滬慢半拍呢?
1、山高平原少。熟悉地理的朋友都應該清楚,一些城市群基本都分布在沿海或者平原地帶,而福建相比其他沿海省份,行政區域内80%是以山地為主,真正可供城市開發的平原土地,隻剩台灣海峽延邊那可憐的一點點。所以福建主要城市,包括省會福州和旅遊城市廈門也都分布在此。就像台灣一樣,主要城市基本分布在臨近台灣海峽的狹長平原上一樣。而城市版圖的拓展需要廣袤的平原土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福建經濟的發展。
2、地緣政治危機。在國民黨退守台灣之後,台海關系一度非常緊張,曾經到了劍拔出鞘的地步。在過去幾十年裡,由于潛在的地緣政治危機,福建一直得不到政策傾向。直到現在,粵港澳大灣區、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和京津冀一體化,東南沿海省份到處開花,就是福建不長草。沿海各省大家都是靠外海,唯獨福建面前被台灣擋住了。
3、環境制約民營經濟發展。數據顯示,2013-2016年連續4年,福建民營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均達到67%以上。相比廣東,廣東人口規模大,國有資本産業健全,能頂得上一個俄羅斯;比上海,上海對接國際資本,金融産業全國第一,世界都是排前列;比北京,不用說,權力中心,哪裡要發展都得北京說了算。唯一能抗衡的,隻有不相上下的浙江。但上面筆者也說了,受制于地緣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人口和經濟規模很難擴張,仍然比浙江差一些。
所以,盡管民營經濟發達,但也需要環境支持發展。就好比你能力再強,也需要一個好的平台來體現,讓你如虎添翼,像深圳那樣在小漁村闖出來的天地,隻是個例。
不過,福建雖然比江浙滬慢半拍,但并不影響他潛力的爆發,剛剛提到的民營經濟便是很好的案例。閩商的曆史很悠久,也是最純粹的商幫之一。早在唐宋年間,泉州港就承擔着國内大部分的海外貿易,之後閩商主要将自己的土特産運出福建,賣到省外去。到後來,福建各地也逐漸發展了自己的産業,比如泉州和莆田的鞋業。截至2016年,福建的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8051.10億元,同比增長9.0%,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高達85.4%!
所以,要論經濟潛力的話,福建并不比同為民營經濟起家的浙江差,即使在有制約的環境下,省内所有城市的人均GDP依然超過全國平均線。而這種相對均衡發展的,全國也隻有浙江和福建兩地,相比不少内地省份甚至沿海,不少都是一城獨大的局面。因此,福建的經濟實力和潛力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弱,隻要找對了發展路子,依然會有增長空間。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小白讀财經(ID:xiaobaiducaijing),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我們不追求高大上,隻用普通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大白話,讓你學财經,懂理财,跟着小白讀财經,财經從此so eas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