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風梅骨,劍膽琴心”是武俠小說中常用來形容俠者的話,俠向來是中國人心中理想境界的化身。
這八個字,代表了傳統中國人最高的人生追求。
那麼,“蘭風梅骨,劍膽琴心”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其中蘊含了怎樣的精神呢?
琴心一詞最早出自道教經典《黃庭經》:
"琴心三疊舞胎仙,九氣映明出霄間。"
這裡的琴心,是指人的思想如同琴聲一般和諧。
後來元代吳萊的詩《寄董與幾》中:
"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首次将“琴心”和“劍膽”并提,形容既有情緻,又具膽識,文武雙全的才子。
“蘭風梅骨”則是以花喻人。
梅、蘭、竹、菊為花中四君子。
蘭生叢草間,與荊棘為鄰,藏身綠葉中,唯有清風徐來,才能聞到陣陣芳香。
梅花則有清雅俊逸之風,淩寒傲雪之德,不與百花争豔,卻将香氣留在人間。
這兩種花代表了名士的風骨,與世無争,默默耕耘、流芳百世。
高山流水遇知音,寶劍出鞘識英雄。
與琴棋書畫為伴,可以修心養性。
長纓利刃傍身,則長豪氣、增志氣。
若要成為君子,俠骨柔腸缺一不可。
若要立身揚名,也要文武兼收,方得能者青睐。
琴心與劍膽,是中國人的兩件法寶,一動一靜間,攬春秋大義。
在儒家思想裡,能力強固然是好事,不過相比之下,做一個“仁者”似乎更重要。
《論語·學而》中記載孔子的話:“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而“仁”即梅蘭之品,謙遜,平和,做事紮實,關懷别人......
流俗衆,仁者稀。一身兼具“仁”與“劍膽琴心”者,更是人中麟鳳。
在中國傳統中,這樣的人就是俠。
所以梁啟超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
俠不是武俠小說中的劍客,而是中國人處世立身的最高範本與楷模。
琴心、劍膽、仁者愛人,隻要心中有天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中的俠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