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道德經感悟100章

道德經感悟100章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15:55:24

道德經感悟100章(感悟人生智慧白話譯文道德經)1

前言

人生哲理這個東西,理解的出發點不同,獲得的人生感悟就不一樣。從具體的事例來講,姑且拿“活在當下”來形容,理解成“得過且過”是一種感悟;理解成隻關注正在發生的事,不關注可能發生的事又是一種感悟……

對人生哲理的理解,有幾個出處呢?我認為有兩個:一個是思維。思維對哲理往往都是持否定或批判的态度,一般來說會将其視為“唯心”,是虛而不實的東西,然而,思維本身又把虛看的比實重要——比如它總是讓你關注那些你沒有得到的東西,恐懼那些可能發生的東西。

即便思維在裝模作樣的研究人生哲理,也會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好讓它主導你的地位不被動搖。(欲望來自于思維的不滿足屬性,而真實的内心狀态是波瀾不驚的

第二個出發點是内心感受。這個就不展開說了,總之,用它去體會感受人生哲思,會讓我們内心獲得平靜,相信每個人都會對此有過暫時體驗(應該說找回平靜)。

人生真正活得是什麼?

不是權利财富,不是平安長壽,而是内心甯靜,從容自在,是一生如一日地活在當下。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有一個神奇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存在了。無聲無息,無形無象,永恒不變。它無處不在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世間萬物都源于它,并且受它的影響。

我不知道它叫什麼,所以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道”,用我能想到的詞來表述它的形狀隻有“無邊無際”了。無邊無際可以理解為流轉不息,永無休止;流轉不息永無休止可以理解為沒有它影響不到的地方;所有的地方都影響到了,它又會回到最初的狀态。

所以,“道”神奇,天神奇,地神奇,聖人也神奇(得道之人)。天地間,四種神奇的存在,聖人就占了一席之地。(實在不知如何翻譯這裡的“大”了。)

聖人效仿大地(養育萬物——利他“功‬成‬而‬弗‬居‬”),地又受制于天(四季分明風調雨順才能保‬收‬成‬——符合規‬律‬),天的做法又因順從“道”而不可琢磨(“其不自生又以萬物為刍狗”所以莫賭天意),“道”的變化來自于它無形無象自然而然的初始狀态。(萬變不離其宗,本‬然‬、如‬來‬、如‬是‬)

道德經感悟100章(感悟人生智慧白話譯文道德經)2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辎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譯文

解決生存問題是升化思想覺悟的基礎,保持内心的平靜是化解煩惱的最佳方式。所以,修“道”之人也不能不吃飯,聖人周遊天下也要攜帶必要的物資。(此句多種釋意,我這裡仍是秉承老子隻是為了讓尹喜感受“道”,體會“道”,理解“道”,踐行“道”的創作背景解‬析‬。也‬可‬理解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按理說,擁有了足夠多的物質财富就不應該有煩惱憂愁了,思想境界也會有條件得以提升。那為什麼擁有天下的君主會有國破家亡的時候?(物質是思想進步的基礎,但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

自現,自是、自伐、自矜、居功,就‬會‬失去民心,自我膨脹成就不了大業。(思想的‬發展有兩個走‬向‬‬,一是老子說得“靜”(寡‬欲‬),如:不自現、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争等。;二‬是“動‬”(動‬念‬)自現、自是、自伐、自矜、居功等。

(這裡講的應該是“心物一‬元‬”的意思。物質和精神同等重要,但偏執于任何一極,都會導緻人生偏離軌道。所以,不要再糾結老子是唯心還是唯物了,人家根本就沒有這個意思。如果他體現出一點精神物質有輕重之分的話,整篇文章的思想就不能自圓其說了。)

原文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谪;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真正的善舉是不會刻意讓人所知的(這就是曹德旺說陳廣标的原因。另:真善是沒有目的的,但會讓你“故無憂”。)少說話,說實話,就不會讓人挑出毛病;心有所屬,依“道”而行,人生就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事物來成就;以不變應萬變,誰又知道你在想什麼呢?(不僞裝自己,别人也琢磨不透你。)得“道”之人,沒有打不開的心結。

(這裡應該是說“道”在現實應用中帶來的積極作用)

所以,在得“道”之人的眼裡,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一視同仁;物盡其用,承認凡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這就是“道”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

得“道”之人,并不喜歡到處講道;有不相信“道”的人存在,才讓自己有了去探尋“道”的動機。(承接上段内容——無棄人,無棄物。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道理隻能改變自己,無法通過你去改變他人。)不把自己修養品德的舉動看得與衆不同,也不被那些追逐物欲放縱自己的人所感染(既要從他人的惡行中看到善根,又不能被他們一時的歡樂所動搖),有智慧的人不會把事物的兩面性分的明明白白(難得糊塗,看破不說破。)這就是“道”在微妙之處的體現。

延伸到生活之中就是,順境與逆境快樂與痛苦對人生來說有其存在的意義,順境的快樂不要肆無忌憚,逆境痛苦時也不要一蹶不振。可以明察秋毫,但不要以此炫耀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道德經感悟100章(感悟人生智慧白話譯文道德經)3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樸散則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譯文

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知行合一或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就會像溪水一樣,由高到低流入大海,變得更加廣闊包容(守在高處就不會擁有海量,況且守在高處就無法彙入支流,最終蒸發殆盡。)人若有溪水一樣的性情,自然會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修養,亦會在獨處的時候感受“道”的氣息,如此一來,他表現出來的狀态就是自然而然毫不做作的。(遊走于虛實之間,無以束縛。)

對人來說,是有善惡美醜之分的(有善有惡意之動),所以要知善知惡(知善知惡是良知),更要揚善除惡(存善去惡是格物),這是在做人的基本原則。堅持這個基本原則,生活中的言行,思想道德修養就不會偏離軌道,最終回到無分别心衆生平等的和諧狀态(無善無惡心之體)。這一句‬解釋上一段的“守其雌”,說“”中的動。

在生活中,勝不驕 敗不餒(寵辱不驚),胸懷就會像山谷一樣空靈深邃。擁有寬廣的胸懷,做事就能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精神狀态就會樸實無華,返璞歸真。(這一句解釋“知其雄”,說“動”中的靜。)

“道”雖然無形無象,但完全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利用它,普通人用可以衣食無憂,聖人用可以治理天下,若是人人如此,國家就不需要依靠法律規則來治理了。(柏拉圖《理想國》也有類似的觀點。)

(未完待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