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唐詩三百首》023:王之渙《登鹳雀樓》
文 | 謝小樓
01
王之渙的《登鹳雀樓》,是一首耳熟能詳的詩,詩中“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一句,常用激勵人積極進取,高瞻遠矚。
這首詩,想必已是人人能誦,也人人能懂,這還有精讀的必要嗎?
有,好的詩,懂了,還需經常誦讀,細細體味,将已經懂了的東西内化成自己的生命體驗。所以,我不妨贅言,再與大家細細品味一遍這首詩。
02
登鹳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鹳(音貫)雀樓,又名鹳鵲樓,因時有鹳鵲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
鹳鵲樓
03
這首詩一眼看來,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寫法,全篇使用對仗。對仗在絕句中本來是很少用的,因為絕句隻有四句,四句之中要起承轉合,而對仗通常兩句的意義是并列的,用了對仗就不利于收束詩意。
不過,這首詩卻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全詩皆對,卻不顯雕琢呆闆。原因就在于第二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但意義卻不是并列而是貫通的,所以沒有對仗的痕迹。可見,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十分成熟。
當然,這首詩的魅力不在于表面的技巧,而在于詩中那種闊大的人生境界。
詩人由外界廣闊雄渾的景緻進入包容萬物的心胸,再提升到開闊進取的人生體悟,這種面對天地萬物時闊大的人生境界,才是這首詩千百年在震撼人心的内在力量。
04
這首詩,最後兩句成了名句,哲理都在最後兩句裡,似乎前兩句寫景,隻是引出最後兩句的哲理,所以,很多人會想,我們記住後面兩句就可以了,我們品味後面兩句就可以了。
韓寒電影《後會無期》裡有兩句很裝逼的話: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
因為道理不是明白了就行,而是要成為一個人的生命體驗,要内化成你人生的一部分才有用。
像這首詩,我們一看就知道它在說什麼道理,但是它本質是一首寫景詩,哲理是内化在寫景的過程中的,如果你隻看到一個抽象出來的道理,那你是明白了,但你沒有體會到。
這就是我們的教學,讀一篇文章,就問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就問這篇文章表達了出了什麼道理,卻不會去體會文章細節中帶來的生命體驗。
扯這麼多,回到這首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陽落山,是在西方,黃河入海,是在東方,詩人由西方望到東方,是想将世間所有的景緻都覽于目下。
“黃河入海流”,詩人站在鹳雀樓上能看到黃河入海嗎?顯然不能, 他隻能看到鹳雀樓下滾滾的黃河,“入海流”已經不是眼前的實景,而是胸中的虛景。這一句渾然不覺間由現實的景緻進入了詩人内心的氣象,詩人不緊目盡天涯,而且胸含天下。
詩人站在鹳雀樓上,眼前是茫茫的天地,胸中激蕩着廣闊的宇宙。那麼詩人滿足了嗎?
顯然沒有,越是眼界開闊胸襟浩大的人,就越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太多美好的景緻我們沒有看到,還有太多奇妙的東西我們不知道,所以,詩人還想看到更多的東西,因此隻有不斷地再上一層樓。
再一解。
“白日依山盡”,夕陽西下,一天即将過去,這是時間的流逝,任何個體都如同這一天,都會消亡。“黃河入海流”,但黃河自古而今,都在奔流,這是時間的永恒。個體生命在人類曆史中不過一瞬,人的一生在時間的長河中不過一朵浪花。
那麼,個體如何對抗世界?瞬間如何面對永恒?
就惟有這不斷闊進取的精神,不斷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斷地去欣賞更美好的景緻。用自己積極進取的精神去對抗時間的流逝,去面對世界的浩大。對抗不是為了輸赢,而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闊大。
三才者,天地人,人為什麼對與天地并立,不就是因為人内心蘊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麼?
(完)
補:本詩有人認為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曰《登樓》。因為我精讀唐詩重在體悟,所以沒有将作者考證納入文中。
關注謝小樓(ID:xxlou66),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