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大抵人世間最為公平之事,便是無論王侯将相抑或凡夫俗子,皆難逃一死。壽不因權而增亦不因貧而減。
在古人看來,人之生死大限皆有定數。正所謂“閻王讓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不過古人認為“生死有命”的同時又抱有着“事在人為”的心态。兩者交彙之下也就形成了中國人信命的同時又處處逆天而行的特有色彩。
因此衍生了古人眼中諸多“逆天改命”的說法與做法。而廣為人知的“七星續命燈”便是其間産物。
一、諸葛亮續命失敗
所謂“七星續命燈”便是古人根據道家文化衍生而出的一種可以逆天改命,扭轉生命垂危、大限将至之人即将去世的命數,繼而在原有基礎上延續壽命。
“七星續命燈”與北鬥七星位置相合,又與人體部分特征相對應,除卻七燈之外,另有代表着續命之人命數的主命燈,以及七七四十九盞輔燈。
不過似這般“逆天改命之法”無論真假必然是不為人知的。因此,曆史上僅兩人會七星燈續命,諸葛亮失敗,另一高人卻成功多活12年。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之中,作者對于三國曆史進行加工之後,無可避免的添加了幾分引人入勝的神秘色彩。
其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然而卻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之中。然而彼時自知時日無多的諸葛亮實質上并不甘心就此去世。畢竟他此一生諸多宏圖大業尚未實現,單單眼前北伐曹魏一事尚且無果。
因而精通于奇門遁甲之術的諸葛亮在姜維的勸說之下,決定以“祈禳之法”扭轉自身大限将至的局面,希冀憑借七星續命燈向天再借一段壽命,令自己的一生抱負不至于就此蓋棺定論。
由此,諸葛亮在軍帳之中擺下七星續命燈陣,并且告知姜維可帶四十甲胄皂旗、皂衣環于帳外。如若七日之内燈不滅,便可延長壽命。若是燈滅則代表上天不願借給他壽命,他亦必死無疑。
然而彼時正處于蜀魏兩軍對壘時期,蜀軍之中的詭異氣氛自然也被司馬懿所察覺。因此便派人佯攻一探虛實。
而魏延對于諸葛亮的一應事務并不知情,隻當是魏軍來犯,因而急匆匆的闖入諸葛亮軍帳當中,無意間踏滅了主燈,七七四十九盞小燈悉數被風吹滅。以至于諸葛亮續命失敗就此離世。
彌留之際的諸葛亮稱之為“天命如此”。亦有人說是因諸葛亮昔年燒起的幾次大火有悖于天道,因此而導緻折壽、上天不願借命以至于燈滅人亡。不過除卻諸葛亮借命失敗之外,曆史之中亦有另一位高人成功續命多活了十二年之久,此人便是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
二、一代奇人劉伯溫
《洞天福地記》中記載“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而劉伯溫便是誕生于人傑地靈的洞天福地南田。自幼時起,劉伯溫便展現出了異于常人的天賦。不僅天資聰穎,劉伯溫亦是勤奮好學,由此12歲之時他便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此後十四歲的劉伯溫進入府學讀書,面對春秋經這般隐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他隻消通讀兩遍便可倒背如流,對于其間深意亦是了然于胸。相較之下其他學生往往誦讀便略顯勉強,又豈明其中深意?
不過老師起初隻以為劉伯溫曾經接觸過這本書方才有此令人歎服的表現,于是又找來其它一些書籍交由劉伯溫學習,然而劉伯溫一如前者般迅速掌握。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對于劉伯溫隻是區區兩遍便足以。
由此不難看出劉伯溫的天賦異禀究竟達到了怎樣一番令人可望不可即的程度。無論是他府學之中的老師抑或着後來拜師名士鄭複初,兩者對于他的評價都是出奇的一緻,不外乎“此子必成大器,将有一番作為”。
經由此不斷積累之下,年輕之時的劉伯溫便已學富五車,胸中自有天地至理,奠定了他未來的一番成就。以此劉伯溫踏入了仕途,卻又因彼時元朝官場的混亂而郁郁不得志,又因身遭陷害令他看透其中蠅營狗苟因此而辭官隐居。
至正二十年亂世跌宕之中,劉伯溫受朱元璋之邀為其出謀劃策,其“軍師”之身份于朱元璋,堪比諸葛亮于劉備,由此亦有“再世諸葛”之稱。“五百年前諸葛亮,五百年後劉伯溫”便是因此而來。
因此,相傳彼時朱元璋尚未成就大業之時,劉伯溫便察覺到大限将至,卻又如諸葛亮一般不甘心生平所學随着人死燈滅而付之東流,因此他便施展“七星續命燈”為自己續命十二載。在此期間相助與朱元璋建立了不朽的卓越功勳。
此外一如圍繞着諸葛亮的“借東風”等神秘事物,與劉伯溫相關聯的“奇人異事”亦是不勝枚舉。究其本質便在于劉伯溫出任“太史令”這一官職。
太史令的職責之中便有一項“天文曆法,掌管祭祀”。對于這一官職而言,往往向皇帝進言會為其言論附加一層“天命”的神秘色彩,以此來令皇帝認真對待。
明朝建立之初因為法制尚未健全,以至于存在諸多冤假錯案。而注意到這一現象之後,劉伯溫便以彼時令朱元璋不勝其煩的“大旱”為由,将“大旱”與冤假錯案相關聯。
由此劉伯溫便得到皇帝命令平反冤假錯案,此後大雨果然随之而來。又借着這場雨,劉伯溫趁機請求建立法制。
三、神秘事件的背後
從客觀角度來看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所謂的“大雨”、“未蔔先知”實質上源自于劉伯溫對于自然氣候的了解。大雨将至必有“天垂象”的發生,而留意到這些現象的劉伯溫便自然而然的達到“借雨做文章”的目的。
因此諸多古人眼中的神秘事迹并不在于如諸葛孔明“借東風”劉伯溫“借雨”這般有着鬼神莫測的神秘力量。而是在于這些人都能發現世間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達到天氣預報的效果。
實質上諸多天象與凡間事物之間并無直接關聯,而将它們聯系在一起的則是那些善于發現自然規律的人,以此未蔔先知來達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為自身平添一份神秘色彩。
而這些對于普通人而言顯然是無法洞悉的,因此口口相傳之下便愈發離奇,将這一部人奉為“活神仙”。古代部分江湖騙術亦不乏諸如此類者。
《三國演義》一書普遍認為其作者乃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而這一名著的體裁終歸隻是小說,因此其中平添一些神秘色彩增加讀者閱讀興緻自然無可厚非。所謂七星續命燈一說亦是很大概率由作者添加進去為諸葛亮“造勢”而為之。
至于劉伯溫七星燈續命之說,亦不乏以訛傳訛的因素。“五百年前諸葛亮,五百年後劉伯溫。”此一語便不難看出,世人慣将劉伯溫與羅貫中進行對比。因此續命成功之說亦不乏某些認為劉伯溫勝于諸葛亮之人刻意造勢。
固然《三國演義》著書于元末明初,而劉伯溫恰是同時代之人。因此,“七星續命燈”之所以是彼時時代之産物,究竟是源自于兩者何人亦是殊難斷定的。
由此對于我們當代人而言,在對于一件事件産生認知之時,亦要溯本回原看到其中的因果關系以及本質,不可将諸多事物一概歸之為迷信抑或着茫然從之,凡事務必相信科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