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方力 通訊員 潘利娟
又是一年端午即将到來,除了蔣村,杭州還有地方劃龍舟嗎?
小時新聞記者了解到,三墩鎮楊家橋就有十支龍船隊。
楊家橋村在哪裡?原址在餘杭塘河和五常港交彙處,水系縱橫、河湖密布的水域條件孕育了龍舟,代代相傳的俗語說得好,“潑了龍舟水,好運一整年”。
近些年,楊家橋社區經過征地拆遷,轉而成了“撤村建居”社區,但劃龍舟的習俗保留了下來。
“劃龍舟”下水的日子很講究的。
楊家橋社區俞家村組的鄭連根,今年已經90歲了,是村裡老一輩劃龍舟的傳人。
每年到了端午前後,村裡就會登門拜訪,讓鄭師傅親自挑選個好日子。
楊家橋人習慣将端午分為“漾青龍”“正端午”和“小端午”。
“漾青龍”是正端午的前奏,是龍舟下水試劃的日子。在這一天中,楊家橋的男兒們會通過選拔挑出“正端午”上龍舟的成員。
沒拆遷之前,楊家橋人就在附近的河道裡劃龍舟,每一個端午節,河岸上男女老少都出動圍觀,十幾條船随着一聲令下飛躍而出,鼓聲、鑼聲、号子聲與岸上的加油聲交彙在一塊兒,六個組中的勝者,還要代表整個村去和别的村子參加比賽。
拆遷之後,離開了河邊的楊家橋人也沒有放棄龍舟。2010年回遷到慧仁家園的楊家橋人,在蕩魚兜延續了與龍舟的故事。
一近端午,當年負責養護“龍頭”和“龍舟”的當頭人家就會把裝備拿出來,“龍舟”要重新刷漆上桐油,“龍頭”要從屋子裡搬出來,船要過了陰曆四月廿三才能下水,需要上船的人就在岸上摩拳擦掌開始練習,先備戰“漾青龍”。
到了正端午當天,一些小朋友還會被抱上船,“現在會劃、想劃的人越來越少了,龍舟的習俗不能丢,要讓娃娃們也知道這個,将來好接過我們的槳一直劃下去。”
“村裡有六個組,每個組至少一條船,加起來我們這裡有十條船呢!”楊家橋社區的工作人員說起龍舟頗為自豪,“端午的時候别的村也會有船過來跟我們一起比,整個河裡十幾條船。”
最近,備戰劃龍舟的氛圍愈來愈濃。
今年四十多歲的鄭國京,是土生土長的三墩楊家橋人,屬于楊家橋社區裡面的一組俞家村,從小生活在餘杭塘河邊。
從十多歲的少年時期開始,鄭國京就登上了龍舟,每一年都會參加村裡組織的“劃龍舟”活動,現在是俞家村龍舟精英隊的成員,每次龍舟他都坐在第一個,掌控着龍舟劃行的速度。
随着端午臨近,“俞家村龍舟精英隊”微信群又熱鬧起來,鄭國京在微信群上發了條消息:“日子選好了,大家按分工,抓緊練習”。
消息發出不到5分鐘,群裡馬上有多人響應。
龍舟是一項多人運動,一般隊伍有15個人,分别是10個人劃槳,3個人敲鼓(還包括鑼,镲 三墩方言為:“恰炳”),1個人船尾登梢,1個人掌舵。
多年前,鄭國京把村裡志同道合、身體強壯的男青年組織了起來,取名為“俞家村龍舟精英隊”。
每年的“小端午”,這支“精英隊”都會和幾支同樣來選拔的隊伍進行小小的PK當做練習。
“大家已經開始練習了,劃槳的隊員就舉啞鈴練習臂力,船尾登梢隊員站立在凳子上模拟現場進行自我訓練。敲鼓的幾個就翻出家裡的擀面杖敲起來了,我自己每天拿掃把模拟劃法。”鄭國京回憶起老一輩諄諄教誨,對于劃龍舟姿勢要求嚴格,“練習劃龍舟也是下了苦功夫的,每次練習完後腿上要破一層皮,恢複結疤需要二三個月。”
龍舟的每一對搭子都是從小配對的,一起練習一起長大,從十幾歲上龍舟,到現在四十多歲,鄭國京和他的夥伴都已經把劃龍舟的愛好堅持了三十多年,“有機會想一直劃下去。”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