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覺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是經常發生的。錯覺是指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錯誤的知覺經驗。
它與幻覺或想象不一樣,因為它是對應客觀的和可靠的物理刺激的,隻是我們的感覺器官似乎在捉弄我們自己,盡管這樣的捉弄自有其道理。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為模式,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訓練加以控制的,因此下意識将這種行為模式錯誤地推及所有的事情上面,包括一些極其偶然的事件。
關于錯覺産生的原因有多種解釋。
比如,飛行員在海上飛行時,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經驗不夠豐富者往往因分不清上下方位,産生“倒飛錯覺”,造成飛入海中的事故。
此外,在一定心理狀态下也會産生錯覺,如惶恐不安時的“杯弓蛇影”、驚慌失措時的“草木皆兵”等。
客觀上,錯覺的産生大多是在知覺對象所處的客觀環境有了某種變化的情況下發生的。
主觀上,錯覺的産生可能與過去經驗、情緒以及各種感覺相互作用等因素有關。同時,外在因素也會引起我們的錯覺。
有一個實驗。分别從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中挑選10個孩子,讓他們估計從1分到50分的(美元)硬币的大小。
實驗發現,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比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要高估硬币的大小,尤其是5分、1分和25分值硬币。
如果當硬币不在眼前隻靠記憶估測或者把硬币換成相同大小的硬紙闆時,則高估情況會急速降低。
這個實驗形象地證實了在不同家庭環境中形成的态度和價值觀對知覺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力。
雖然人知道有些事情是偶然事件,是講究概率的,不過他們仍然會錯誤地以為可以由自己控制。
這種錯覺即是不符合本身特征的錯誤的感知,它并非是幻覺,也不同于想象,而是根據客觀存在的物理而形成。
關于“控制錯覺理論”,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對一家保險公司的内部員工發放了一批,員工們可以花上1美元的價格來購買一張,這樣就有機會中得百萬美元的巨額獎勵。号碼可以機選,也可由員工自己選擇。
等員工挑選完畢之後,心理學家們讓公司開始和人員協商,希望可以購買他們手中的。結果機選的轉讓價是1.6美元,而自選的轉讓價是8.6美元。
當心理學家們調查自選号碼的員工為什麼會提高轉讓價時,員工的回答是他們覺得自己選擇的中獎率會更高一些。
這就說明了人們之所以會認為自己選擇的号碼更容易中獎,是因為“控制錯覺理論”在作怪。
哪怕像這種偶然事件,人們對其仍然抱有控制錯覺,更不要說生活中其他事情了。
人們渴望對于自己,對于生活,對于各類事件有一種掌控感。掌控感是人的一種本能,它是基于安全感和成就感而産生的。
如果失去了掌控感,人們生活就會失控,就會缺乏安全感,每天就會惶恐不安,這是人們不願樂見的。
哪怕安全感得到基本滿足,人們為了追求成就感,仍然需要對事物的掌控感。如果一個人的成敗與否,完全不是自己所決定的,那麼人們就不會追求成功,追求自我實現。
父母對于子女的控制行為,也是一種本能。
所有的父母都認為的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伸,是自己的私有财産。父母可以随意決定孩子的各種狀态,讓子女服從自己。
夫妻在生了孩子之後會更加幸福,不僅是因為生命得到了延伸,更重要的是可以對孩子施加控制。
這種掌控感能夠給父母帶來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父母不會允許子女控制自己,因為想要在控制中獲得幸福,隻能是單向控制的。
人們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樣是控制行為的表現。
我們為了不讓生活顯得那麼“動蕩”,會刻意規劃一系列活動。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在什麼時間,去見什麼人,去做什麼事情。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意識到,生活始終在我們控制之中。生活中的主要行為、成就,都是依靠我們努力和訓練獲得的,這就讓我們形成了一種控制錯覺,讓我們錯誤地以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可控的。
所有的投機行為,也都是建立在控制錯覺之上的。
無論是機會主義者,還是那些對自己知識、能力足夠自信的精英群體,都會犯下同樣的控制錯覺。
他們自信地認為自己的投機行為不會讓自己受到損失,但是事實恰恰相反。
他們對于自我的控制力足夠自信,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他們失敗的經曆太少了。越是一帆風順的人,越容易自信地做出一個錯誤決定。
熙桓心理
控制錯覺定律告誡我們: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斷,要客觀分析問題的成因。不良的錯覺要杜絕,好的錯覺要善于利用。
讓自己的控制力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内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控制力會讓我們感到絕望,控制力過剩會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隻有坦然地接納自己有限的控制力,才能夠享受美好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