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泊船瓜洲》是北宋宰相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其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傳頌。詩中“綠”字将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極其傳神。
從字面上看,該詩流露着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
其實,在字裡行間,更是寓意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豹眼認為,要真正理解《泊船瓜洲》所要表達的情感,就需要弄清楚該詩寫于何時?宰相王拗公究竟要去哪裡?是想回歸故鄉還是要重返朝堂?
根據頭條君的要求,豹眼還是先上原文吧。
作品原文及釋譯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很明白王安石是停船在瓜洲,但究竟是南去還是北往,并不明确。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蘇鎮江市。
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京口、瓜洲一水相隔,這一水指的是長江。
鐘山:今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
京口和瓜洲之間隻隔着一條長江,故鄉鐘山就隐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
暖和的春風,已經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來?
這是此詩字面的意思,有人直接把最後一句翻譯為“明月何時照耀我回到故鄉鐘山”。
但豹眼以為這恐怕不太确切。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稱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稱王文公,自号臨川先生。封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宋徽宗時追封為舒王。故世人又稱王荊公、舒王。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祖籍臨川縣城鹽埠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鐘山本不是他的故鄉。
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甯(今江蘇南京),王安石是在那裡長大的,對鐘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稱其為故鄉。
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甯府赴京任翰林學士。
熙甯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為同平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
熙甯七年(1074年),由于司馬光等反對勢力的攻擊,王安石被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王安石退居江甯。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谥“文”,故世稱王文公。
一般認為,《泊船瓜洲》這首詩寫于熙甯八年(1075)二月,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
對于《泊船瓜洲》寫作的具體時間,長期以來存有争議,雖然都認為寫于王安石晚期,但具體的說法主要有三種意見:
①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甯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時所作;
②神宗熙甯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
③神宗熙甯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甯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對于此詩的寫作時間,豹眼以為:
第一,不可能是在熙甯元年(1068年)。
因為此次自江甯府應召入京任翰林學士,正是王安石躊躇滿志,正想一展宏圖的時候。
此時剛剛離開江甯,豈能有急切切要回鐘山的心情呢?
第二,很可能是熙甯七年(1074年)所作。
此時,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自京城東京開封府返還江甯,途徑瓜洲,感慨萬千,時時惦念他的改革事業,因有感而作此詩。
因此,“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之句,其意也就大不一樣了。
豹眼理解是,“春天已經來了,江南岸已經遍地春色,但改革的春風何時才能到來?明月啊,你何時才能照耀我重返朝堂再次主持改革大業呢?”
再看前面兩句,故鄉鐘山隻隔數重山,馬上就到家了,還需要明月照耀前途嗎?
就算是詩人歸鄉心切,也無須明月幫助哦!
第三,作于熙甯八年(1075年)的可能性不大。
王安石這一次從江甯赴京與第一次進京不同,由于剛剛被罷相不久,盡管再次拜相,但作為一個久曆官場的政治家,他已經意識到了政治生态的險惡,預感到不會有大的改觀。
由于前途未蔔,王安石望着身後數重山巒隔阻的故鄉,發出“何時會因為受到排擠、打壓,再次回來”的感慨,似乎順理成章。
但這種心境,似乎不應該用“明月照耀”來形容。
想想看,這不是榮歸故鄉的期盼,怎能把這種情懷寄托于明月呢?
因此,豹眼認為,《泊船瓜洲》應該是創作于熙甯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返回江甯途中,泊船瓜洲時所作。
而且,“明月何時照我還”,不是要回到故鄉,而是何時重返朝堂。

注:圖片及部分資料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