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IC
王蔚/文
按教育部門的規定,對小學一年級孩子來說,這個月是入學的“準備期”,要求進度放慢、内容減少,讓學生在活動、遊戲中順利實現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說得通俗點,就是“少上課,多玩點”。但是,有老師吐槽,現在的一部分小一新生太“難教”,倒不是他們天資聰穎過人,而是他們已經不需要“學”了。就拿識字來說,全班在入學前已經識了50個漢字的占了八成以上,有三分之一孩子識字量已經過百,還有個别家長驕傲地說自家娃識得上千個字。
學前教育學什麼?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就是識字、算術甚至還有英語。仿佛識的字越多,孩子就越聰明。其實,這是對漢字、漢語的曲解。放眼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字,漢字有一個特殊性。一般來說,識1000個英語單詞,還真不一定看得懂菜單。但是,識300個漢字就能基本讀懂菜單。有大數據抓取發現,老舍的《駱駝祥子》僅用了2413個漢字。10多年前,教育部、國家語委就發布過調查報告,581個漢字就可以覆蓋語料的80%。也就是說,認識使用頻率最高的581個字,就可以讀懂媒體文字的80%。當覆蓋率達到90%的時候隻需要934個字。當覆蓋率達到99%的時候需要2315個字。
換句話說,識得五百多個漢字就完全可以摘掉文盲的帽子了,就可以比較輕松地閱讀成年人的報刊和圖書了。這就是漢語的特性。這就是漢字的魅力。
曾聽一位幼教專家講過一件趣事。有幼兒園大班孩子的家長炫耀說,他的娃連一些生僻字也認得,比如“孑孓”,孩子不僅會讀,還知道其義。專家告訴家長,與其讓娃費心費力去識得“孑孓”,還不如帶着他在小區裡的水塘、水溝邊,全家動手用自配的藥水消滅蚊蟲。對孩子來說,這樣的活動肯定要比單純地認識那兩個生僻字更有價值,更受益終身。
如果在學齡前讓孩子提早大量識字,是以犧牲孩子的玩耍時間、犧牲孩子的視力為代價的,那麼,這樣的“起跑”事實上已經輸得一塌糊塗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