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建議,就是家長要理解與接受孩子身上的“缺點”,而且要明白:那不是缺點,那隻是“特點”。
另外,你的孩子身上呈現出來的一些特質,也未必是你看到的你想的那樣,可能是别有淵源。
有位家長跟我說,她很擔憂她的女兒,曆數女兒身上的很多問題:浮誇、自大、浮光掠影、不愛動腦。
我說:這就是我呀。
家長覺得不好意思,因為顯然無意攻擊我。
但我說的是真話。
首先,我給自己起的筆名是:葉傾城。
人是傾城字傾國。
這是我在初中階段就給自己起的名字,當時沒機會用。
長大之後,寫東西,開始不好意思用這麼誇張的,用了較普通的名字,人家說普通名字辨識度不高,容易重名,立刻就坡下驢,啟用“葉傾城”。
問題是——任何成年人都能一眼看出這裡面的浮誇自大。
這簡直是立起來當靶子任人嘲笑的:就你也配叫傾城?
也不照照鏡子。
我到現在,好歹寫出了一點東西,這種嘲笑我可以當作風過耳。但在我的初學階段,可以想象這種讪笑聲的音量。
正常的家長都應該勸阻孩子:你會被網暴的。
網暴我也要叫這個名字。
我就是這麼自大,我就是覺得自己:人是傾城字傾國。
但是——這幾乎是每個創作者生存的基石。
要不是有“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氣慨,我的想法值得被全世界人看到聽到,我何必要寫?
其次,浮光掠影、不愛動腦這些,我也全有。
我年輕時候就喜歡看書,年輕,稍艱深的書其實就看不下去,但有虛榮心,一定要顯擺出來。就像難得吃肉的人,恨不能在牙縫裡夾個肉絲啥的,告訴全世界:爺也是有肉吃的人。
記錯了、胡扯的、添油加醋的,都有,被人問得張口結舌的時候也是有的。
是慢慢地,意識到這種特質不夠好,才能夠“書讀百遍”,才能說“值得的書至少要讀三遍”。
但這是中年人的心得,二十歲之前,看到世上有這麼多沒看過的“必讀書”,那麼多焦慮 ——你們都見過那種書單吧?”三十歲之前要讀完的一千本書”,事實上你一輩子都不一定讀得完一千本、不浮光掠影怎麼辦呀。
還有不愛動腦。
我也是中年之後,才明白,年輕人不是“不愛動腦”,是不知從何動起。
我前些年看年輕人寫的感情文章,會很詫異:小孩怎麼一個字沒提到金錢,仿佛都沒想到他不離婚是因為錢,她要離婚也是為了錢。
當時也覺得:這些年輕小孩真不愛動腦呀,稍微想深一點兒不行嗎?
後來我才明白:不是人家不愛動腦,人家是真的不知道。大學畢業之前從來沒親身接觸過錢,上班什麼的,錢都來得很容易。如果連金錢概念都沒有,從何動起呀。
動腦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包括:一,收集到足夠的信息;
二,建立了相關模型。數字你也得先知道勾股定理才能動這方面的腦;
三,能把信息與模型連接上:知道什麼題目用什麼定理挺難的;
四,分析、思考、判斷、得出結論。
所以,這也是一個不能苛責年輕人的東西。
年輕人,一無模型二無信息,從何動腦起呀。

再說一個我自己的私人體驗。
不久前,我媽對小年表揚我,說我做事很頑強,想做的事一定能完成。
我聽了大吃一驚,因為我媽在我小時候,經常說我是“三分鐘熱度”。
後來我回想了一下,找到了一些可能的線索。
我小時候表示喜歡寫作之後,我爸媽就按照老式教育者的套路,要求我寫日記,他們還要檢查。
那是一個雙方都很不愉快的過程。
白天大家都玩了,回家休息,我被要求寫日記——我很不願意。
其次,我寫出來的東西要交給其他人審閱,可能被批評可能被嘲笑,我也不願意。
第三,他們天天就看裡面的錯别字什麼的,說我粗心,我更加不願意。
所以,我盡量不想寫。
而站在他們的角度,
首先,他們覺得我“跑題”了,今天去看花展,那日記就應該寫花展,寫别的都是跑題呀。日記都會跑題,那作文完蛋了。
其次,他們覺得我寫的和真實發生的不完全相符,會努力幫我回憶到底是哪個叔叔哪個阿姨說了什麼,覺得我記憶力不好,這完了,怎麼考試呀;
第三,他們覺得我思想不正确,我的奇談怪論都“三觀不正“,這更是讓他們憂心忡忡,覺得我甚至當不了一個好人。
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在中學期間,每年都因為寫日記與他們起糾紛,我就是不寫。
他們也很惱火,覺得我想當個作家是吹牛、說大話,連寫日記這麼簡單的事兒都堅持不下來。
所以那個時代,在我爸媽的心目中,我一定是一個不堅持不自律的孩子。
但真相未必如此。
比如,孩子不喊人,不一定是孩子沒禮貌,可能對方是個色迷迷的大叔;
孩子挑食,不一定是嬌氣,可能是食物太難吃;
孩子暴食,不一定是管不住自己,可能是壓力大到無從發洩;
孩子不喜歡讀書,不一定是不愛學習,可能是視力下降你沒給他/她配眼鏡。
……
總之,不要給你的孩子貼标簽。
不要輕易對你的孩子失望。
他/她未必是你想的那樣。
即使是,也可能隻是你的偏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