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個人的高貴體現在哪裡

一個人的高貴體現在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17:58:35

一個人的高貴體現在哪裡(一個人的高貴不在能力)1

作者:每晚Leyla

來源:每晚一卷書原創

提起《傅雷家書》,作家樓适夷曾這樣評價: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不同于溫情脈脈的愛,傅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做人的重要性:

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在他看來,一個人真正的高貴,不在于聲名的大小,财富的多少,能力的好壞,而在于内心的教養與修為。

1 教養,是細微處的一舉一動

傅雷是一個對細節要求極其嚴格的人。

在家書中,他曾多次提醒孩子:要注意生活中的習慣和禮節。

一次,大兒子傅聰給父母親寫了一封書信,信封上邋裡邋遢、字迹潦草。

傅雷看見了,教育兒子說:

有件小事要和你談談。你寫信封為什麼老是這麼不neat(幹淨)?日常瑣事要做得neat,等于彈琴要講究幹淨是一樣的。

無論如何細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個人的意識與性情。

修改小習慣,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

越是有教養的人,越不會在小事上敷衍搪塞。

還有一次,傅聰洋洋灑灑寫了千百字的信,跟父親讨論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傅雷的回信卻簡明扼要:

我忙得很,隻能和你談幾樁重要的事。

你素來有兩個習慣:一是到别人家裡,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留着絲圍巾;

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裡,或是褲袋裡。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

信中父親告訴傅聰,一個有學識有修養的人,應當注重自己的一舉一動。

到别人家中,要脫下圍巾,以示禮貌;

見到師長或老年人,“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以表敬重。

畢淑敏說,教養是習慣的總和。

真正的教養,不僅是大事上的抉擇,更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

别人發給你的微信或短信,有沒有及時回複;

服務員、快遞員、外賣員為你提供服務時,有沒有說謝謝;

看别人手機裡的照片,有沒有擅自左右滑動;

雨天開車時,有沒有顧及他人,在積水處減速慢行。

日常中的許多細節,你也許不經意,但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地方,可以折射出你的為人。

2 教養,是交往時的一言一行

金庸曾說:

傅雷先生的家書,講述了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君子。

“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君子的一言一行,都關乎為人的教養,需經深思熟慮、再三考量。

傅雷和夫人有位幹女兒,叫恩德。

傅聰初見恩德時,聽到她在彈琴。

年輕氣盛的傅聰毫不客氣地嘲諷說:“彈得簡直是不知所雲。”

到了夜裡,十點多了,傅聰還要練琴,恩德勸他早點休息,明日再練。

傅聰反問:“像你那樣,我還會有成績嗎?”

傅雷看到這一幕,當下并沒有說什麼。

事後,他卻在寄給兒子的書信中提到這件事。

他告誡兒子,覺得别人彈琴彈得不好,“倘能細細分析她的毛病,而不先用大帽子當頭一壓,聽的人不是更好受一些嗎?”

對待别人的善意,“用反批評的辦法,自然不行。”“便是親姐妹,有時也吃不消。”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了,用擡高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别人。

殊不知,無意間的一句話語,可能就割傷了别人的自尊。

随口的一次批評,可能是刺在别人心上的一把尖刀。

有句話說:“教養的本質,一是分寸,二是克制。”

真正的聰明人,能設身處地地體諒别人的處境,也會恰如其分地保持分寸感。

熟不逾矩,進退得宜,才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

3 教養,是處事時的一念一想

在《傅雷家書》中,還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傅聰音樂天分卓越,二十歲的時候遠赴波蘭學習藝術,結交了一位教鋼琴的教授。

這位教授聲名遠揚,但為人脾氣很大,傅聰與其相處的過程常有矛盾。

他猶豫着要不要更換老師,為此寫信向父親請教。

傅雷看了兒子的來信,給了兒子一些建議。

随後又告訴兒子,如若下定決心更換老師,一定要注意措辭,态度要“誠懇、謙卑、恭敬”,切勿傷害到别人。

美國作家凱魯亞克說:“教養是一種不用說出來的美好。”

有教養的人,不會讓别人難堪,能夠用心體察别人的想法,将他人的感受放在心上。

《傅雷家書》的結尾,還記載了一篇感人肺腑的遺書。

遺書寫自1966年,當時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在絕望中,選擇用自缢的方式結束生命。

臨行前,因為擔心木凳倒地的聲音,會影響樓下保姆的睡眠,二人特意在地闆上鋪了一床棉被。

傅雷還在遺書中,囑咐妻兄轉交600元人民币給保姆周菊娣。

因為,他擔心自己走後,保姆在亂世中不能立刻找到工作,生活會沒有着落。

看過這樣一句話:

真正的教養,是一個人舉止間的溫柔,心底裡的善良。

是無意間的舉動,是不經意的流露,是藏不住的靈魂的深度和生命的高貴。

教養,是裝不出來的,它深植于你的内心。

一個人有沒有修養,不是看他人前做得多麼盡善盡美,而是看他處事之時的态度和行為。

能心懷悲憫、發自内心地體諒和友愛别人;

能轉變位置、給他人一份真摯的關懷和溫暖。

真正的教養,說到底都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善良。

4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骨子裡的教養

在教育孩子方面,傅雷一直遵循“先學做人,再學知識”的理念。

他曾多次強調:“教育當以人格教育為主,知識其次。孩子品德高尚,為人正直;學問欠缺一些沒有關系。”

在父親的指引下,傅聰時刻将“做人”二字放在心裡。

即便後來,傅聰在藝術上成就斐然,也未曾敢忘懷。

1966年,傅雷夫婦的死訊傳來。

大量外國記者圍在傅聰倫敦的住所前,讓他發表講話。

但是傅聰始終保持緘默,隻因他深深記得父親的囑咐:

“不說不利祖國的話,不做不利祖國的事。”

即使常年奔波于各個國家,宣揚音樂,進行演奏。

他也從未忘記,自己是一顆來自中國的種子,生命的根,永遠深深紮在祖國的土壤之上。

有位作家曾說:教養,就是圓滿的人格。

我們總以為,一個人的成功,在于事業上的輝煌,外觀上的華美,物質上的優越。

卻忘了,“成才”的前提,是先“成人”。

沒有完滿的人格做支撐,外在的優越就像空中樓閣,随時都有坍塌的可能。

很喜歡德谟克利的一句話:

有教養的人的遺産,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财富更有價值。

就像傅雷教育下的傅聰,翩翩君子,溫潤如玉。

藝術上的天分讓他獲得了外在的成功,内在的修為和涵養,才是他靈魂高貴的根本。

比能力和才華更重要的,永遠都是骨子裡的教養。

1979年,傅雷夫婦平反昭雪,傅聰和弟弟傅敏參加父母的追悼會

年少的時候,讀《傅雷家書》,不懂傅雷。

隻覺得他對兒子要求嚴格,有時近乎苛刻。

年歲漸長,方能明白那字裡行間的拳拳苦心。

對待孩子的教育,傅雷曾說:

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

教育的根本,說到底是育人;人生的高低,最終還是在教養。

做一個有教養的人,锲而不舍地自我修煉,才能由内而外地散發出優雅和矜貴。

本文系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原創,腹有詩書氣自華,再忙也别忘記給自己充電,歡迎關注每晚一卷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