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寬窄為什麼那麼難抽

寬窄為什麼那麼難抽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09:42:22

寬窄為什麼那麼難抽(寬窄之道名家專欄)1

文/曹廷華

/名家簡介/

寬窄為什麼那麼難抽(寬窄之道名家專欄)2

曹廷華 羅樂/繪

曹廷華,男,1939年生,四川天全縣人,西南大學教授。曾任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校圖書館館長、教育部全國高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中國作協會員,曾任重慶作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圖書館學會理事長等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西南大學校歌、校賦撰寫者。著作有《文學概論》《美學與美育》《文藝美學》《高校圖書館與校園文化》等及文藝學、美學論文多篇。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寬窄是個非常普通的平面空間概念,是可量度的物理存在,與諸如高下、大小、深淺、方圓等一樣,見慣不驚,哪來什麼詩意?于道路而言,它供行走之用;于河流而言,它供水流之用;于房屋而言,它供居住之用。在這樣的層面上,寬窄沒有生命感,似乎與詩意扯不上什麼關系。

如果我們把寬窄形成的空間當作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場境,當作人們命運遭際的一段曆程,或者當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及人與自我關系的立足點和場所,寬窄就活起來了。如果其中滲透着諸如貧富窮通、盛衰興替的變化,愛恨情仇、生離死别的糾葛,再加上歲月流逝、天地悠悠的感觸,還能說它沒有詩意嗎?

例如巷子,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曲或直,但隻要有人活動于其中,詩意就産生了。不然,陸遊怎麼會寫出“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樣寂寥而清新的名句?戴望舒怎麼會寫出《雨巷》這樣精巧而鮮亮的名詩,“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深巷或雨巷寬窄的詩意,巧妙地化成了詩人筆下詩意的寬窄。寬窄的詩意化成詩意的寬窄,既可以說是“借‘寬窄’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也可以說它源于寬窄,超越寬窄。成都有名的寬巷子、窄巷子,不就詩意盎然,名享一方嗎?記得讀過一首《寬窄記憶》的詩,開篇就給了這寬窄巷子濃濃的詩意,“窈窕豐腴的巷子/裝着一座城市的記憶”。

當然,寬窄的詩意并不止于寬窄本身,寬窄本身也許僅有一般的形式美感。寬的開闊感,窄的緊湊感,或者說寬的暢達感,窄的細謹感,寬的平曠感,窄的線條感等。但是,這形式美感不就是一種詩意呈現麼?這樣的形式美感,直接影響着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否也有那麼一點兒詩意。

比如說“衣”吧,人們穿衣,除了保暖遮羞的實用功能外,還有襯托人體美、展現衣飾美的作用,于是便有了寬袍大袖或緊身小衣的穿戴講究,寬袍大袖以見潇灑,緊身小衣以顯精幹。唐代詩人李賀有一首寫漢代美少年秦宮的詩,“越羅衣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白居易寫楊貴妃在所謂虛無缥缈的仙山形象也寫了她的衣着,“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這樣的詩句,鮮活地勾勒出寬薄衣袂在動感中的形式之美,可謂詩情畫意。至于緊身窄衣之美,人們或從比基尼中可見一斑。

再比如說“住”吧,有寬有窄,有大有小,阿房宮夠寬吧?杜牧說它“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其壯觀豪華,極盡奢靡,最終卻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辛棄疾則寫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間矮小的茅屋,而且似乎住着好幾口人,夠逼窄了吧?可是卻蕩漾着太平或開明社會狀态下村居生活的樂趣:“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豪宅寬屋又如何?俗話不是說“家有萬間房,隻需一張床”麼。陋室茅舍又如何?劉禹錫不是說:“可以調素琴,閱金經”麼?寬窄形式美感生發的詩意,于此可見一斑。

但是,寬窄形式美感要能生發詩意,卻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條件,那就是寬窄的空間中必須有活動的人和人的活動。正是在活動的人與人的活動中,寬窄無限可能地拓展着它的詩意。這裡至少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看:

第一個層面,寬窄會激發人們對類比性器物或狀态的關聯性聯想,如長短、大小、方圓、曲直、粗細、厚薄或豐腴窈窕等等,而這些與寬窄的關聯性聯想,無可置疑都會生發詩意,激發詩興。以大小而論,有人說“大道朝天,各走一邊”,有人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李白卻說:“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白居易則寫琵琶女彈奏的琵琶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更妙的是王維《使至塞上》的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請看看,上句像不像“平面上的一條垂直線?下句又像不像直線上的一個外切圓?這裡是不是也有寬窄之詩意呢?當然有,大小弦的關系、線和面的關系,就是一種寬窄關系。

第二個層面,随關聯性聯想而衍生的體驗性人生感悟,極大地豐富了寬窄及其關聯性狀态所可能展現的詩意,讓詩意的寬窄遠遠地超越了寬窄的詩意。因為在這樣的層面上,寬窄的詩意已經轉化為人生的詩意,詩意的寬窄也升華為詩意的人生。從古到今,大緻如此。

這一層面似乎應該有兩個要點,一個是得把寬窄引入精神世界的認知,一個是把寬窄化入心靈世界的感悟。認知并非要你去探究寬窄的至理,做一個寬窄研究專家;而是說要懂得點寬窄之道,明白點寬窄之理,知道寬窄也同萬物般變化無窮,含蘊無盡,在有限無限中相依相存,相對而生。雖不一定像太極那樣圓轉自如,但是在宏觀世界“其大無外”與微觀世界“其小無内”之間,它是天地間與人息息相關的一種存在,你得理解它,尊重它。也許懂得這個道理,才能感受它的詩意,才能明白何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才能明白為什麼王維會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定。柳子厚在《馬退山茅亭記》有名言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仿之曰:“寬窄不自語,人解可得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對寬窄的認知,是對寬窄感悟而起興成詩的前提。

當寬窄進而化入心靈世界的感悟時,伴随着已有的認知、所積累的人生經曆體驗以及可能已形成的諸多關聯性聯想,直覺便在潛意識中不自覺地凸顯,靈感勃發,見人之不能見,發人之不能發,寬窄的詩意便随即化為與衆不同的詩意的寬窄,創造出獨特的寬窄詩意。它或者有關于寬窄中人事景物的寄興,或者有個體命運的感喟,或者有天地蒼茫的天問,或者有歲月流逝的用情。在這樣的感悟與感興中,詩人筆下展現出或豪放、或婉約、或素樸、或絢爛的衆多意象,而且讓人“超以象外,得其圜中”,詩意的寬窄就升華為天地的寬窄、萬物的寬窄、人生的寬窄了。這樣的寬窄,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淡化了寬窄,達成了詩意自由與詩境深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這條路,寬窄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窄得謹可容足,而且凹凸不平,他還是要反複去走,追尋他的那個夢。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泣下。”陳子昂面對廣袤的天地,面對往古和未來的空寂,遺世獨立的“窄”,表達着他内心的凄怆。蘇轼卻于寬窄以及窮通得失之類曠達開朗得多,不僅用“也無風雨也無晴”寫出随遇而安,而且在《赤壁賦》裡寫出了寬窄自如感:“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以小可以馭大,以窄也可以馭寬,這便是東坡的随性而為。

較之蘇轼,杜甫顯露的那種深沉的寬與窄的命運遭際感,也許更具普遍性。杜翁的名詩很多,《旅夜書懷》是其“五律”的代表作之一。即便我們把它說成是全篇都在寫關于天地人生的寬窄感慨,也不算牽強附會。首聯“細草微風岸,桅樯獨夜舟”,起句見小,見窄,微風、細草、夜舟、桅樯,再嵌入一個“獨”字,不就隻是天地山水間的一個小點兒嗎?孤獨的夜,孤獨的船,孤獨的人,實在是夠“窄”的了。為襯托或強化這種孤獨,颔聯卻承接以宏闊景象,“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在這樣寬廣的夜空下,在這樣奔騰不息的大江上,那個孤獨于夜舟的人,是不是顯得更寂寥,甚至還充滿郁悶和凄涼呢?轉向頸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怎麼一下子就從寫景轉為寫人了?而且是發牢騷了?其實,這真的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一個面對無限廣大寬闊而又湧動月光江流美景的人,需要排遣胸中的孤寂郁悶,感歎人生遭際中的冷漠無情:名真是靠文章顯露的嗎?官真是因老病才作罷的嗎?出名的路子多得很,做官罷官的理由也多得很,怎麼要給定一條窄窄的“線”來約束呢?這就叫寬窄由人不由景。

前三聯,可以說一窄一寬又一窄,等着尾聯來“合”,所以收筆便寬窄“合龍”,感慨良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人生大緻如此。把寬窄引入杜詩的解讀,發現它含蘊深厚的詩意寬窄,是不是多少也有點兒詩歌讀解或诠釋的新意呢?隻能說,對寬窄的心靈感悟越真切、越通透,對寬窄的詩意表達便越豐厚、越獨特。

總而言之,寬窄的詩意與詩意的寬窄,應該出自詩家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種感受美的心靈,一種獨特的美的創造。因此,寬窄的詩意與詩意的寬窄,在人的腳下,在人的眼中,更在人的心上。于是,可以從一粒沙看大千世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