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有歧途?我必須承認,《天幕紅塵》這本書我在剛看完前兩遍的時候,并不理解“見路不走”這一思想内涵,甚至還有些排斥和不屑,曾一度認為作者創造出“見路不走”這一概念有 故弄玄虛、嘩衆取寵 的嫌疑記不太清楚這本書到現在已經讀了多少遍了,也記不太清楚是在讀哪一遍的時候開始慢慢理解“見路不走”這一思想内涵的,但現在确實是覺得對“見路不走”這一思想有些理解、有些個人看法了,同時也發現了自己最初的排斥與不屑是多麼的無知、可笑事實上,關于“見路不走”這一思想内涵,書中已經闡述的很詳細了,隻是在初看這本書的時候沒有注意到罷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人生路上有歧途?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必須承認,《天幕紅塵》這本書我在剛看完前兩遍的時候,并不理解“見路不走”這一思想内涵,甚至還有些排斥和不屑,曾一度認為作者創造出“見路不走”這一概念有 故弄玄虛、嘩衆取寵 的嫌疑。記不太清楚這本書到現在已經讀了多少遍了,也記不太清楚是在讀哪一遍的時候開始慢慢理解“見路不走”這一思想内涵的,但現在确實是覺得對“見路不走”這一思想有些理解、有些個人看法了,同時也發現了自己最初的排斥與不屑是多麼的無知、可笑。事實上,關于“見路不走”這一思想内涵,書中已經闡述的很詳細了,隻是在初看這本書的時候沒有注意到罷了。
下面的内容摘自《天幕紅塵》這本書中,方迪 的畢業論文《決策的法則——見路不走》,我個人略做增減,但核心思想、内容不變。
方迪說:當今社會是一個創新的社會,創新一詞上到國家職能部門,下到普通創業者,甚至是普通百姓,到處都在講創新。講技術創新,講管理創新,講思維創新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不拘泥于字面,我的理解是:創新并不是執着于新舊,而是要善于發現和創造更符合實際的方法。社會在變,環境在變,市場在變,人的思想觀念也在變,這就必然要求決策和管理要與當前的各種環境相适應而不斷催生出來的方式方法就有了“新”的特征,人們就用“創新”這個詞來表達。這是一種較為方便的表達,其本質是“更适應條件”和“更符合需要”的意思。
方迪說:由于人們習慣于把每一個成功的範例都貼上相應的标簽,正确的、先進的、潮流的等等,然後把其他所有的人、事、物都放進與之相對應的模子裡進行衡量。凡是不能放進該模子裡的人、事、物,就是錯誤的、落後的,這很可怕。因為每個人、每個企業的具體情況并不完全一樣,沒有哪種條件是可以悉數複制的。
方迪說:過去我常以兩極來判斷事物,非好即壞、非對即錯、非此即彼,這樣的思維很狹隘,事實上,很多事物是不能用簡單的是非對錯來判斷的,是屬于條件的可能與否。任何事物,從成因到結果都是有規律的,什麼條件産生什麼結果,什麼結果需要什麼條件,這是科學。如果符合一個好聽的概念比符合實際更重要,就會脫離實際,這是很危險的。所謂決策,是指具有方向性的重要決定,正确的決策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而“見路不走”就是企業決策的法則,不唯經驗、教條、模式、标簽,隻以企業合法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條件的可能。隻有這樣,企業才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主答辯提問:定律是不是路?
方迪回答:不是。定律是定律,路是路。路是方便的、經驗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規律的。
一位答辯問:我們不需要學習前人的經驗嗎?人類不是在一代代人的知識積累中得以進步的嗎?
方迪回答:知識包括了定律和經驗,但現在讨論的主題不是給知識劃分範疇,而是讨論經驗與因果律的關系。見路不走 是不唯經驗、教條,不是排除經驗、教條,不唯裡面就已經包含了學習和借鑒。任何一個成功的經驗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見路不走 是更接近科學的思維,并不表示路就沒有用了。對于不能理解 見路不走 的人,見路就走也不失為一種方法,至于能走到哪裡那就得碰運氣了。人是懶于動腦、勤于動心的,喜歡把某個條件放大為成因的全部,這樣容易比照,容易獲得信心。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隻是能做到的一個條件,隻有我具備了别人能做到的全部條件時,我才可能做到。而事實上,我很難悉數複制别人的條件,我隻有根據我的條件去做我能做到的,才是不脫離實際的。
答辯員接着問:見路不走,那人怎麼出行呢?
方迪回答:如果所有的事物都是人肉眼可以輕易看到的,那倒簡單了,相信誰也不會傻到不看路标見路就走。問題是很多事物是需要用思維的眼睛去看的,識别一條馬路簡單,識别一條思維的路就不那麼簡單了,我不知道這兩者之間有多大的可比性。思維的認識方法,中國人叫 解放思想,世界人民管它叫智慧,可見比肉眼的認識要困難的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