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父母總吵架的原生家庭

父母總吵架的原生家庭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06:14:59

崩潰了,真的,爸媽把我逼得不行了……下午打開某心理網站,又一則似曾相識的求助帖映入眼簾。

父母總吵架的原生家庭(還在跟父母怄氣)1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越來越廣泛地走進了大衆視野。豆瓣上就有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小組,網友們在這裡集體吐槽自己在童年時遭受的來自父母的不公正待遇。

但是,吐槽完了以後呢?有些人雖然在吐槽的過程中發洩了心中長期積攢的怨氣,但親子關系并沒有因此改善,甚至因為當事人的“敏感”,而讓原本緊張的親子關系更加惡化。

而更加惡化的親子關系,又進一步加重了當事人面對現實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一些人從此自暴自棄:反正我今天的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

原生家庭之傷真的不可療愈嗎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開創自己嶄新的生活?這本《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書裡有靠譜的答案。

父母總吵架的原生家庭(還在跟父母怄氣)2

父母總吵架的原生家庭(還在跟父母怄氣)3

離開是療愈的開始

二十多歲的小朱,一邊抱怨“老媽總是給我洗衣服、逼我相親”,一邊又覺得“雖然内心真的很想拒絕老媽的這種行為,但是不是沒必要太較真?”

小朱的這種說法,其實反映了當下相當一部分人的心态。他們遭受了原生家庭之傷,對父母滿懷抱怨甚至是憎恨,卻沒有勇氣離開

他們的理由看起來還“很充分”。有個二十五歲的姐姐說:“因為我要保護小我三歲的弟弟。”一個三十幾歲的男生說:“我要是走了,他們(父母)要是發生意外怎麼辦?”

《走出原生家庭創傷》裡面有句話,我特别贊同:

沒有任何一個成年人,需要依賴着另一個成年人才能生活。

所有的“理由”,其本質都不過是:我還沒有做好獨立面對生活的準備。原生家庭雖然給了我傷痛,但也給了我某種“保護”,我至少已經适應了這種生活方式。

因為離開,其實意味着經濟上要自立、風險要自己承擔、“一切後果要自負”!

說起來好像很可怕的樣子,但這就是成長!它的唯一的獎品,是自由

成長的過程,就好像一個小孩學會吃飯走路一樣,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吃飯要喂、走路要抱,事事不必自己付出努力。
  • 第二階段,已經學會親力親為,但還要耍賴,還想依靠他人照料。
  • 第三階段,拒絕一切不必要的照顧。比起依賴,我更愛自由!

很多人早已成年,但其心理年齡還停留在3-5歲的第二階段,他們想要更多自由意志,又不願意放棄“被照顧”“可依賴”的權利。

從第二階段,邁入第三階段,意味着獨立和擔當。這是走出原生家庭之傷的第一步,也是我們長大成人,擁有自由的第一步。

父母總吵架的原生家庭(還在跟父母怄氣)4

原諒是療愈的關鍵

數年前,我有一位訪客。在前幾次的咨詢中用了很強烈的措辭表達對父母的積怨,自覺是“家庭養育的原因,才造成了我今日的性格和生活的局面。”

我深表贊同,并嘗試帶領來訪者去“理解和原諒父母過去的行為”時,卻被來訪者直接拒絕。來訪者聲稱:“我永遠都不會原諒他們的。”并就此中止了咨詢。

現在回想這個案例,我為自己咨詢經驗不夠操之過急而沒有真正幫到來訪者實現走出原生家庭之傷的咨詢目标而深感遺憾。

因為我深知,吐槽并不等于治愈。原諒才是

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創傷》一書可謂與我的觀點“不謀而合”。書中說:

原諒父母指的是,我們不再記恨和抱怨父母對我們施加的原生家庭之傷……我們承認和接納原生家庭之傷,但是我們對這些傷害不再有充滿敵意的情感反應。

①原諒是放下。姜文曾在節目中坦陳,自己怎麼也處不好與母親的關系。“老想好但老也不好,直到母親去世,也還是不好。”

父母總吵架的原生家庭(還在跟父母怄氣)5

沒有打開這個心結,改善與母親的關系,是姜文的一個遺憾。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遺憾,同時也是一個“放下”的機會

來自父母的認可、贊許和憐惜,對于成長中飽受忽視、釀成“原生家庭之傷”的人們來說,這是他們一生最想要、卻幾乎注定無法得到的東西

所謂“放下”,就是不再執着于這種得不到的苦澀感受,不再用特寫鏡頭放大這種感受,而是嘗試以廣角鏡頭來看待,放在更加寬廣的視野裡,接受生活中的“遺憾和創傷”。

當我們放下了這份執着,也就放下了痛苦

②原諒是理解。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家庭,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盡管讓遭受傷害的我們很難接受,但有個事實是:對于大多數父母而言,他們已經盡己所能給予了孩子他們認為的最好的一切

一個十二歲的男生因為逃學而送到我這裡。經過了解,原來他父親是一位軍人,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去年剛剛轉業回家。以為終于可以“管管孩子”了,但孩子直接怼他:你都沒帶過我,憑什麼管我

在聽了孩子的“控訴”後,我沒有給孩子講道理,也沒有要求父親道歉。而是建議父親:先别急着“管孩子”,不如帶孩子回到老部隊看一看,翻出以前的相冊,給孩子講一講,那些年,你在幹什麼

三個月以後,父親給我打電話說,孩子又去上學了,還說長大了,也想去當兵……

日本著名心理學者河合隼雄說:“理解别人是豁出性命的工作。”

父母總吵架的原生家庭(還在跟父母怄氣)6

的确,“理解”是世上最難做到的事情之一。它的正确打開方式,不是說服,而是切身感受。如果我們能試着讓自己置身于父母當年所處的環境和條件下,試着感受父母的感受,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③原諒是慈悲。對于經曆了創傷的原生家庭來說,受害者不隻是子女,其實也包括父母。

比如說姜文。無法獲得母親的認可、總是理不順與母親的關系,無疑是一種“創傷”。但從母親的角度來看,無法從兒子的成長中看到成就、獲得欣慰、感受驕傲、得到滿足,無法從親子關系中得到親密與愛的滋養,又何嘗不是一種“創傷”呢?

當我們能看到“父母也是受害者”這個事實,我們的内心就會生起憐憫和慈悲。

慈悲是一種力量,能幫我們把自己從“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這個角色中解脫出來,以嶄新的自我定義的姿态面對生活,開啟新生的希望。

《走出原生家庭》一書指出:

原諒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關懷和理解的角度來看待父母,也提醒我們要用同樣關懷和理解的角度看待自己。

慈悲就是學會做自己内心的父母,在放下别人的同時,學會給自己愛和滋養

父母總吵架的原生家庭(還在跟父母怄氣)7

真我是療愈的答案

這裡所謂“答案”,有兩層含義。其一:建立真我是療愈原生家庭之傷的途徑和解題方法;其二:建立真我是療愈原生家庭之傷的目标和檢驗标準

《走出原生家庭》一書對“原生家庭之傷”有個定義:

任何父母對子女并非出于滋養或愛護的言行舉止,或者任何父母讓子女為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恥的做法,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原生家庭之傷”。

讓子女為自己感到羞恥”是“原生家庭之傷”的重要表現形式。

網上有一位來訪者找到我,說自己“由于整容失敗,變得極其敏感多疑,感到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經常對自己指指點點,不知道該怎麼辦。”

而另一位十三歲女孩的父親,一邊指責女兒“不懂事,執意要整容”,一邊當面羞辱女兒“在小學畢業合影照上大張着嘴巴,醜陋的樣子影響了整張照片的形象。”

“原生家庭之傷”,一方面,讓我們嫌棄甚至憎惡真實的自己;另一方面,又變成了一張面具,以保護的名義掩藏了真實的自己

而我們的痛苦,在于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又無法完全抛棄真實的自己

就像電影《小醜》的主角一樣。一方面,他需要“小醜”的面具來吸引關注、赢得工作機會,以及隐藏壓抑内心的悲傷;可是,另一方面,他又為别人僅僅把他看作一個“小醜”,所有的掌聲都是獻給“小醜”而不是他本人,而感到難過

父母總吵架的原生家庭(還在跟父母怄氣)8

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小醜”

可是“自己”是那麼卑微,“自己”竟然不如“小醜”

而解脫的唯一方法:是撕下面具,重新做回自己

重新做回自己,這是自我救贖的途徑,也是自我救贖的目标。因為,唯有真我,才能散發人性的力量,打破一切枷鎖和桎梏,撫慰一切創傷和遺憾;唯有真我,才能賦予生命以意義,讓我們由衷感到,不枉來這人間走一遭!

(2020年8月25日,雲南玉溪)

作者簡介

彩虹心理咨詢: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心理咨詢擅長領域:個人成長、婚姻家庭、親子教育、情緒管理。用心理之光照亮生活,歡迎關注“彩虹心理咨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