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弟弟放學回家,我爸組局一起吃飯,一家人可以聚一聚。在路過舅舅家時,索性把我舅舅家的小孩帶上。
誰知這小孩開始了表演,我們一起吃火鍋,他非要吃羊肉串,我跑很遠給他買了一份;
一人一瓶汽水,他不讓我們喝,自己要全部喝完;
他要吃米飯,要了一份他根本吃不完,我弟就分了一點,嚷着不吃了,隻好再要一份。
我就說了他一句,然後我爸媽就開始教育我,說他還小。我心想,這如果是我的孩子,我非要好好教訓他不可。
如果對于孩子一味的溺愛,教育出來的不是充滿愛的孩子,而是“熊孩子”。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是需要“棒子”的。
那麼對于孩子嚴厲的懲罰方式,真的是有效的嗎?
02真正該教的是什麼“不該做”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我小姨家的女兒,由于小姨忙,把她女兒放在我這。
我順便出去買了一包奶糖,怕她哭鬧時,可以哄她。
剛買回來,她就迫不及待吃了一顆,然後一直看着我手裡的糖果罐。
我就又剝了一顆糖遞給她,她放在手上眼睛一直盯着就是不吃,
我說:趕緊吃吧,一會該化了。
她說:媽媽說一天隻能吃一顆糖,我今天已經吃過了,不能再吃了。
等小姨回來我給她講了她女兒的故事,小姨高興地拿出一顆糖說這顆是獎勵你的,那一顆是我們約定好的。
她高興地抓起糖就吃。
好的家庭教育不會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但是一定會告訴孩子什麼不該做。
在“不該做”的這條底線上,父母在盡量不參與的基礎上,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做什麼,這樣才是明智的父母。
03有其子必有其父上小學時,我們班一個小孩特别厲害,我們都很怕他。隻要誰惹他生氣,他就會揍你一頓,是我們班的“霸王”。
一次由于和其他班級的小孩打架,對方滿臉鮮血,老師當即打電話叫家長。
他爸聽老師說完,立刻抓起他就是一頓毒打,我們看的都害怕,小的厲害,沒想到老的更厲害。
父母對于兒童的身體攻擊,即使是在矯正不良行為的情況下,都會成為兒童在希望控制他人時自己反應的榜樣。
簡言之,兒童會在父母那裡學會運用身體攻擊。
看到他的父親,也就明白為什麼他孩子在學校喜歡打架了。
04有其父就有其子在調查了991位父母中,35%的父母對其1~2歲的孩子使用過某種形式的體罰(打屁股,打巴掌等),而94%的父母對他們3~4歲的孩子使用了體罰。
在另一個調查樣本中,93%的父母小時候挨過打,87%的父母贊成體罰作為懲罰的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一項有273名幼兒園兒童的研究中,6%的父母從不使用體罰,68%的兒童被父母打過屁股,剩下26%的兒童受到過嚴重的體罰。
在接下來的6個月,研究人員觀察了這些兒童在學校裡與同伴間的交往情況。研究人員記錄了兒童對同伴的攻擊性行為,比如:在哪些場合他們會受到侮辱或變得生氣而打了另一個兒童。
結果顯示:父母的體罰越嚴重,兒童的攻擊行為就越多。充分表明,兒童從父母那裡學會了攻擊行為。
05體罰兒童中的心理學效應有人做過一個有意思的實驗:研究人員買了一種吸引人的會來回奔跑的機器人玩具,将他們放在一群兒童面前。
并且告訴他們不要去碰這些玩具,否則他們将會受到懲罰。
其中一些被告知是極其輕微的懲罰,而另一些則被告知非常嚴重的懲罰,随後研究人員便離開了房間,孩子們可以玩其他的玩具,盡管很多孩子看着機器人,但沒有人去碰它。
研究人員返回房間,讓他們随意玩任何玩具。但是相比較而言,那些被嚴重警告的孩子在玩機器人玩具時,更加舍不得花費時間去玩其他玩具。
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認知失調”,人們在自己行為與認知出現不一緻時,就會出現“失調”,認知失調會帶來不愉快,所以人們便會有目的的去減少它。
孩子們“不能玩機器人玩具”與“心裡很想玩機器人玩具”出現了失調,被告知嚴重懲罰的孩子,雖然産生了失調,但是可以将其原因歸于“嚴重的懲罰”,以此來減小内心的失調。
而被告知輕微懲罰的孩子,在出現失調時,懲罰并不足以成為減小失調的理由,那麼孩子就會覺得這個玩具我并不是很想玩,以此來減小失調。
因此,當孩子犯錯,父母嚴厲的體罰,會給孩子充分的理由去減小“我欺負别人”與“我是好孩子”之間的失調。因此,孩子會理所當然的繼續表現攻擊行為。
大量的實驗表明:家長對孩子采用嚴重的體罰,往往會導緻這些孩子在家裡不會表現出多少攻擊行為,但是在學校或者離開家的地方表現出大量的攻擊行為。
06正确的懲罰方式因此,打孩子不是一種适當的以及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懲罰都要取消。有些情況下,懲罰是一種有用的迅速終止孩子錯誤行為的辦法。
研究表明,懲罰應該滿足一些條件:
最後,許多父母過多使用懲罰,是因為懲罰的效果立竿見影。由于父母想達到的是他們的短期目标,兒童的犯錯反應便會強化父母的懲罰行為。
但是,“短期的收益,會造成長期的痛苦”,父母需要有耐心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放棄強化的懲罰措施,采取更好的有利于孩子長期發展的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