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忘勢》。這是一句對人生的的哲學,是教導人們如何在逆境和順境中處事的人生道理。
“窮則獨善其身”,在中國曆史上閃爍着耀眼的亮點,在很多人身上展現了“窮則獨善其身”的ren耐,頑強,自強不息的“獨善其身”的精神。
中國古代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令人佩服。當年劉秀敬重的哥哥劉縯被更始帝劉玄猜忌殺害。劉秀面對現實,強制自己要ren耐,因為,在當時劉秀還沒有能力左右大局,所以他一直采取隐ren而保全自己,沒有讓劉玄看出任何的異樣。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劉秀非常明智,比較善ren,畢竟小不ren則亂大謀,正因為這樣,劉秀才能奪取天下,開創了東漢王朝。
東晉詩人陶淵明,他不願意同流合污賄賂上司,毅然決然辭掉官職回家鄉隐居,“獨善其身”,過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這是一種難得的與世無争的思想境界,至今有許多人仍然向往着陶淵明似的與世無争的田園生活。
還有宋代的王安石,司馬光,蘇轼等,他們都有一段落魄而難過的時段,但是他們都能夠“獨善其身”,以詩詞文賦來加強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王安石的詩《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蘇轼的《密州出獵》《赤壁賦》、《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名片,至今在社會民間中流傳。
我國古代曆史人物“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一直在教育影響着我們今天的社會各界人士。從前輩身上,使我們明白了“獨善其身”的道理:人,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境下,都要“獨善其身”,為社會,為他人,為自己。
2、“達則兼濟天下”講的是人在發達得志之後,要盡可能地把善行推廣到天下,以惠及更多的人。“達則兼濟天下”是說:若一個人如運氣來了,事業飛黃騰達了,發了大财,做了官,有了權或有财富了,就要想到造福天下百姓的事了。在中國曆史上,這種“達則兼濟天下”的光芒,始終在鼓舞人們,出現了許多可歌可頌的人道而俠義的人物。
從現當代的富豪中,我們可以看到“達則兼濟天下”的号召力,已深得人心,達者正在實踐着“兼濟天下”諾言。例如:
邵逸夫,截至2012年贈款金額近47 .5億港元,建設各類教育項目6013個。曆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元。
霍英東,為國家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投資捐贈建設了番禺大石大橋、洛溪大橋、沙灣大橋和廣珠公路上的4座大橋等多個重大項目;在灘塗上建起了廣州南沙海濱新城;捐出巨款累計達7.6億港元設立各種基金會支持内地教育,捐資建成大批教學設施。他在教育,體育,公共設施,企業等各個領域都有無私地捐助。
馬雲,2019年7月24日公布的《2019福布斯中國慈善榜》排名第三,捐贈總額為9.8億元人民币。
從《2019福布斯中國慈善榜》100名富豪捐贈中,我們看到富豪們自己的财富,但是,他們沒有忘記回報社會,在主動地行善積德。
實踐證明:人是“性本善”的。成功人士不是躺在床上成功的,而是經曆了一番曲折而艱難的“窮則獨善其身”過程。他們深深知道,當自己達到了自己成功目的之後,就應該“兼善天下”,與他們一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教導我們,人生總是有逆境和順境的,“窮”時不氣餒,要“獨善其身”,“達”時不自私,要“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句話就是說:窮時應好好學着做人,富貴顯達後當思忖如何做好事、幹大事、幫助别人乃至于天下人。這就是儒家對于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法理論:先要實現個人生存與發展的理想,達到這一目的後,再去兌現個人饋贈社會的價值承若。
現在,某些人,有了錢就知道跑去澳門豪賭,或花天酒地,吃喝玩樂;或看不起窮苦人;或開着寶馬,奔馳橫沖直闖那樣亂來。這樣,隻會讓自己的精神越來越空虛,思想狀态頹廢。
也許這類人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句話,曲解成“窮則孤身一人,富則妻妾成群”原因吧,這是我們要批判的錯誤思想!
也許有的人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句話理解成經濟上的窮富,窮的人顧好自己,富人幫助别人,似乎與人的思想無關。這又是一種偏見。這裡的“窮則獨善其身”,意思是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當自己得志的時候就要“達則兼善天下”,努力讓百姓都能獲得好處。
總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富有哲理的一句話。對于指導人生,獲取成功,應該遵守的格言。這句話不是單純的窮富問題,而是教育人在逆境和順境中如何去思想,去做的很現實的道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