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高鳳林大國工匠事迹哪裡人

高鳳林大國工匠事迹哪裡人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23:24:40

高鳳林大國工匠事迹哪裡人?木匠老翟——記全國勞動模範、中建五局裝飾幕牆有限公司項目總工翟篩紅,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高鳳林大國工匠事迹哪裡人?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高鳳林大國工匠事迹哪裡人(大國工匠翟篩紅)1

高鳳林大國工匠事迹哪裡人

木匠老翟

——記全國勞動模範、中建五局裝飾幕牆有限公司項目總工翟篩紅

湖南日報記者 周月桂 胡信松

木工刨、三角锉、曲尺、墨鬥、鑿子、砂紙、磨刀石……4月29日,在中建五局位于長沙坪塘的項目工地上,翟篩紅從他常年随身攜帶的帆布包裡掏出了上百件工具,整齊擺放在一塊黑色絨布上。

“這些寶貝跟了我幾十年了,我是木匠,工具是安身立命的家夥,不借人,也不跟别人借。”這裡面,有自己設計制作的,有改裝改造的,每一樣都那麼順手,每一樣都無可替代,去哪都要帶着。

從一名農民工成長為中建五局裝飾幕牆有限公司的項目技術總工,成為全國勞動模範,翟篩紅的人生裡,丢不掉的除了木工工具,還有匠人本色。

磨刀石與漫長的修行

從翟篩紅的帆布大包裡掏出來的磨刀石就有4塊,大小厚薄不一,每一塊都頗有重量,任何一次出門都必須帶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刨刀、鑿刀等木工工具都有較鋒利的刃口,需要經常修磨,才能既省力又保證質量。“我的刨刀都磨得可以刮胡子了,出門就不用帶剃須刀了。”翟篩紅笑着說。

上個世紀80年代,江蘇省靖江市陳塘村,16歲的翟篩紅因家貧辍學,父親讓他學門手藝,他選了木工,“比泥瓦匠幹淨,比裁縫受人尊敬”,是很體面的手藝活。

他拜了一個手藝精湛的姚姓木匠為師,接觸到第一件工具就是磨刀石。磨刀的時候,手往前和往後的角度不能變,兩個手指頭的力要均勻,這種平衡和均勻,需要的就是“用心一也”。

師傅先讓他磨了三天刀,才碰到木頭。兩年的學徒生涯裡,每天做的都是搬木方、拉大鋸、刨木闆這類粗活,18歲“出師”,連一張木凳子都不會做。

然而,就是這兩年枯燥的學徒生涯,反複的訓練,打下了最紮實的基本功,令翟篩紅受用終身。“磨刀不誤砍柴工,真是這個道理。”翟篩紅說,師傅領進門,之後就靠自己的修行了。

“出師”後,翟篩紅前往上海攬活。好不容易找到的活,别人一天幹完,他要三天;别人一次到位,他要多次返工。收工之後,别人相邀出去玩,他留下來繼續摸索;别人做完便丢之腦後,他卻不時地在腦子裡撿起來想想其間的細節。在打工的弄堂和蝸居的地下室裡,小木匠的手藝日益見長。

一朵刨花裡的匠心

薄薄的刨花随着刨刀的運動而綻放,這些木頭裡開出的花,每一朵都同樣大小、厚薄,它們均勻地卷曲着,像一件工藝品。

“刨花好看,木頭才可能均勻、平整。”僅僅是刨出這樣一朵又薄又勻的花朵,大部分木工可能一輩子也做不到。刨得這麼好看,并沒有太多實際的意義,刨花大多時候是用來生火的,然而,翟篩紅願意這麼幹:“一個木匠,最大的成就就是把手藝練到最好。”

20歲的時候,他接到第一個古建的木工活,是在無錫一個影視基地建一座亭子、一架水車,水車将水翻到屋頂,水從瓦楞裡流下形成珠簾。20多年了,那陽光下的亭子、水車、珠簾,一直印在他的腦海裡。

從那以後,他就癡迷上了古建木工,遇到亭台樓榭、廟宇書院,就會挪不開腳步,反複觀摩、記錄、思考。他曾多次觀摩無錫太湖一座古廟的雕龍木柱,直到每一片鱗片都了然于胸。

1995年,翟篩紅進了中建五局裝飾幕牆有限公司。當時的公司總經理都雲樹對這個農民工印象深刻,因為他“非常愛學習”。都雲樹家裡有一本《營造法原》,豎排繁體字,還是文言文,大部分本科生都讀不下去,而翟篩紅這個初中畢業的農民工居然把它啃完了。

刨刀背後的創新

刨刀,可能是木匠最明顯的标志。以前在鄉下,隻要有人将刨刀往肩上一扛,就會有人問:“師傅今天去誰家做木工啊?”

一般的刨刀,約15至20厘米長,長的可達40至50厘米,不過,翟篩紅掏出的這把刨刀,卻相當袖珍,隻有5厘米長、3厘米寬,“我自己制作的,做精細活的時候用得着。”

一個人身懷絕技,是藏不住的。翟篩紅在中建五局的勞動競賽中脫穎而出,被推薦參加了2006年舉行的全國建築技能大賽,奪得全國精細木工比賽第一名。

成為“木工狀元”後,翟篩紅被破格提拔為中建五局裝飾幕牆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副總經理。幹了不到半年,他卻坐不住了:“手藝人天天坐辦公室怎麼行,那麼多新材料、新工藝,我不去工地,怎麼學習?”

翟篩紅堅決要求回去當木工,公司最終同意他去項目工地上做技術指導,但是工資仍舊按之前的待遇給,為項目做事并沒有額外收入,等于“白幹”,但他樂意,并且格外珍惜這争取到的“學習機會”。

在洛陽牡丹城、西藏郵電商貿樓、中建大廈等工程,翟篩紅擔任木工工長或技術總工,在許多關鍵環節都有創新,如整體吊頂安裝、移動操作平台、地面放線及特制工具等。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中建五局裝飾幕牆有限公司近6年9獲魯班獎,4獲全國建築工程裝飾獎。

卯榫的失落與傳承

細碎的鋸末在空中飛揚,鋸開的木頭散發着木香。翟篩紅在做一副仿古挂落,卯榫結構要求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沒有一顆釘子,卻嚴絲合縫,滴水不漏。

“你喊我老翟、翟木匠都可以,”翟篩紅希望記者這樣稱呼他,他說自己是“末代木匠”:“從前的木匠啊,不用釘子不用電,帶上一袋工具到哪裡都能開工。現在已經少有真正的木匠了,大多數是隻會塗膠水釘釘子的木工。”

失落是有的,已經沒有幾個木工會打眼開榫了。然而,手藝難以傳承,精神卻可以影響更多人。

2006年,“翟篩紅班組”成立,翟篩紅開始帶徒授藝。“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在情感交流與行為感染中,他傳授給徒弟們的,不僅僅是手藝。“翟篩紅班組”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數百人,許多人已成為公司的技術能手和中堅力量。

榮譽接踵而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範等等。然而,心心念念在手藝,對名利的感覺也就淡了。翟篩紅的鑰匙串上,有一個自己用紫檀木雕刻的蜘蛛挂件,寓意“知足”,因為經常用手搓,木頭已經油光發亮。

2015年,中建五局裝飾幕牆有限公司又創建了“翟篩紅勞模創新工作室”。一個人内心有光芒,總是能照亮更多的人。

幹完活,把工具收拾整齊,分門别類地放回帆布袋裡。翟篩紅說,以後退休了,要開一個工作坊,專門做古建木工,帶一幫徒弟,将手藝活傳承下去,也傳遞專注、求精、創新和敬業的工匠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