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當以人格教育為主,知識其次。孩子品德高尚,為人正直;學問欠缺一些沒有關系。
——傅雷
《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與兒子之間的信件往來編成的一本家信集,記錄了1954年到1966年間傅雷夫婦給孩子的書信以及傅聰的家信,《傅雷家書全編》是目前最為完整的傅雷家書,共收錄了255通家書。
傅雷家書的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傅雷作為中國早批的文學翻譯者,情操、修養和品味自然很高,傅聰是當代傑出的藝術鋼琴家,他的藝術品味也讓人望塵莫及,令人欽佩。
信中關于藝術與人生方面的探讨按下不談,自知沒到如此高度,也無如此胸襟。除了傅聰自身的天賦和悟性之外,傅聰成為一位德才兼備、品行高端的藝術鋼琴家,同傅雷對傅聰的人格教育是分不開的。
傅聰:他最強調做人,沒有這一條就談不上藝術,談不上音樂,一切都談不上。
以父親口中的“做人”為切入點,淺談傅雷關于人格教養的教子理念。
傅聰作為一個在海外有非凡成就的藝術鋼琴家,所處圈子多是有教養的人士。在一次通信中,傅聰寫了一封大談音樂和在波蘭遇到一個好教授的長信,傅雷的回信隻說了兩件事。
我忙得很,隻能和你談幾樁重要的事。
你素來有兩個習慣:一是到别人家裡,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留着絲圍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裡,或是褲袋裡。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
信中父親告訴傅聰大衣和絲巾要一起脫去,不穿大衣也要脫下圍巾;手插在上衣口袋比插在褲袋更無禮貌,還會使衣服走樣;另外說到對師長或老年人,“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以表敬重。
一個有學識有才華的人言行粗魯、舉止輕浮,比一個資質平平禮貌有加的人,更令人生厭和疏遠。學識可以通過後天習得,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資質有高低之分,而禮貌不僅反映個人品行,還有背後家庭的家教。
傅雷通過這兩件小事舉一反三言傳身教,提到自身在留學時對這方面的極其注意,良苦用心地道出,做的這一切是為使得傅聰更完滿,更受人歡迎。
人人皆不喜歡被人說教,會覺得受約束受管教,“我是為你好”這話在子女聽來容易産生逆反心理,特别是自我意識剛覺醒的孩子,适時指出具體使得孩子哪方面更出色,顯然更有效果,讓人易于接受。
如果說禮貌突出一個人的品行,細節則體現骨子裡的教養。細節之處藏着為人處世的态度,像是一面鏡子,真正地展現人格。
信中一件寫字的小事讓人印象深刻。父親注意到傅聰在雜志上的簽名,聰字的“心”,最後一筆的筆鋒拖得很長。父親指出無論草書或行書,“心”字的寫法不應往下拖長,餘鋒過長則“變成往下拖的一隻腳”,并在信中身體力行寫下了不同的寫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注重細節的父母必然潛移默化影響着孩子。
在一次期刊訪談中,主持人讓傅聰談談《家書》對自己的影響,此時68歲的傅聰仍能記起傅雷在細微之處的行事作風,并認為自己離父親的期望很遠,很多地方沒有做到。
在一般生活小節上,他比我嚴謹很多。他的寫字台永遠是一塵不染,所有東西都擺得井井有條。他做人也是嚴謹的,朋友來信一定回。
可以看出,傅雷的品性思維、行事作風,傅聰很早便耳濡目染。加之成年後,他鄉求學的時期,父子兩人頻繁的書信往來和無話不談,傅雷一點一滴的指導和糾正傅聰在藝術和生活細節上的不足,事無巨細,對傅聰大有裨益。
縱觀全書,能夠發現傅雷的脾氣比較急躁,遇事容易着急和激動,特别是遇到不公不平之事,這也是一顆剛直正義的心所緻。傅雷在信中多次提到自己的這一不足,告誡傅聰以此為鑒,才有“改善的指望”。
希望你靜下來把這次回來的經過細想一想,可以得出許多有益的結論。尤其是我急躁的脾氣,應當做為一面鏡子,随時使你警惕。
适當的“反面教材”也是一種教育的方法。深刻意識到自身稱不上缺點的缺點,自己引以為戒,多加注意,無形之中也是一種修養;同時作為一面鏡子,促使和引導身邊親密的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相反,視而不見、随之任之是一種逃避的态度,更不可取。
傅雷十分推崇的羅曼▪羅蘭說,每個人都有他的隐藏的精華,和任何别人的精華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氣味。我個人理解,這種隐藏的“氣味”說的是一個人散發出來的脾氣和情緒。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貢•塞明博士有一項研究很有趣。賽明博士征集一群男志願者讓他們觀看恐怖電影和令人反感的電影,然後收集他們腋下分泌的汗液,讓更多的女性志願者在活動中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這些汗液樣本。結果發現,聞到“恐懼汗液”時,她們雙眼睜得很大,表明自己的恐懼情緒;聞到“反感汗液”時,她們做出厭惡的表情,像是在說“我很反感”。
研究表明,人的情緒可以通過氣味傳染,這同樣解釋了“密集人群情緒傳染”的現象。同樣的,一個脾氣随和,情緒穩定的人散發出的“氣味”也能夠感染他人,讓其更有魅力,更受人歡迎。
在傅聰婚後,父親和兒媳彌拉之間的信件往來可以看出,傅聰整個人是“脾氣随和,性格和藹,可是骨子裡是個原則堅定、性格堅強的人”,父親言語之間透露出自豪感,指出這是“令人贊賞的品格”。可見傅雷的“因材施教”有了很好的回應,也得以開花結果。
傅聰的音樂和藝術成就在海外得到極高的贊譽,特别是其在波蘭(蕭邦的故鄉)彈奏的蕭邦鋼琴曲《瑪祖卡》,被稱贊“有蕭邦的靈魂”,這是很多波蘭鋼琴家所沒有的,甚至有人希望傅聰是波蘭人,言語之間皆是對傅聰的欣賞和贊美。
有一場演奏會,彈完之後全場歡呼,很多人跟他擁抱讓他簽名,傅聰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那次成績他自己很不滿意。事後對自己“挑剔”起來:因很久沒上台導緻了緊張,以及沒有事先試琴,臨場時才發現鋼琴跟平時練的不一樣以及鋼琴本身存在着問題。
這些心理和舉動跟傅雷的悉心教導是分不開的。盧梭說,無知的人總以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應該見人就講。但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不輕易炫耀他肚子裡的學問的,他可以講很多東西,但他認為還有許多東西是他講不好的。
《瑪祖卡》好比一個微笑,但是帶一點憂郁的微笑,是一種很清明的境界。關于《瑪祖卡》,我要說起來,可以說很多很多,但我總覺得紙上談兵,說不出什麼來,因為它們太微妙了。
傅雷一直灌輸的思想是“先做人,再做藝術家,再做音樂家,再做鋼琴家”,在家書中傅聰也提到,時常記起父親從小對自己說過的這句話。我想,傅聰個人的品行、思想、修養,在國際音樂舞台上獲得的成就,以及“鋼琴詩人”的美譽,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踐行和诠釋。
在《傅聰:望七了》這本書的“對談錄”中,被問到父親傅雷對自己最可貴的幫助和影響是什麼的時候,傅聰說了這麼一段話:
你問我爸爸對我影響最主要的是什麼? 可以用一句話說:獨立思考。他是一個活生生的榜樣,獨立思考,從不人雲亦雲,絕不盲從。盲目的信仰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自己騙自己。
教養二字,教在前養在後,先教後養方能清楚生而為人的基本原則,有了這個前提,再談其他生之歡愉。僅把人養大而不加以教育,對孩子自身和父母都是殘缺不全的。
一個人的能力是錦上添花,骨子裡做人的教養,則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傅雷家書》無疑給身為子女的大衆上了關于人生教養的一堂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