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太宗善于納谏的原因

唐太宗善于納谏的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04:12:30

本文乃“顧飛馳說娛樂”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年)規勸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針對太宗李世民驕矜之心日滋的情況,以這篇“蔔思”疏嚴肅地告誡皇上要認真地檢點自己的思想,約束自己的行為,全文立論鮮明,鞭辟入裡。首先以比喻修辭手法,予以類比推理,點明題旨,強調“積其德義“的重要性;然後在本文的第三段運川排比修辭手法列舉“十思”的具體内容,系統而深刻地闡釋了“積其德義“的含義。文章一開頭就從比喻落筆,先正說,後反說。“求木之長者,必詞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唐太宗善于納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1

魏征現代雕塑

以固木之“根本”、浚水之“泉源”來比喻起興,形象地類推出“思舊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重要意義,點明了全義的主旨。這是從正面說的。為了把問題講得更透徹,接着作者仍用比喻手法,進一步從反面闡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這裡連用了四個“術”字,前三個“不”是反推,後一個“不”是對反推的否定,從而進一步肯定了“積其德義”的主旨。這一正一反的比喻進行推理和比較之後,下文轉入對君主的谏淨就不顯得突兀了。

唐太宗善于納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2

泉源

随後是作者的針砭之辭:“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這一層緊承上文反推之意,以“伐根”、“塞源”作比,說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害性,把主客觀的背離推到了荒謬絕倫的地步。對反面結果最徹底的否定,正是對正面論點最有力的肯定。這是從君主職位之重、權力之大的實際,來警示唐太宗,指出國家要長治久安,務必“積其德義“,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由于首段比喻形象生動,真切可感,因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

唐太宗善于納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3

魏征用茂盛的樹木比喻國家的根本

這就提高了文章表達的藝術效果,達到了以淺喻深、以喻明理的目的,強調了“積其德義”這個治國安邦的根本,讀之令人折服,發人深思。同時,首段一喻三疊對文章之旨的反複引述,為第三段閘明“積其德義”的具體内容,即引出“十思”,提供了依據。奏疏的第三段,徑直提出了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十思”方案。這裡作者運用了整齊而富有節奏感的排比句式,概括起來,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不要貪圖享受,勞民傷财;第二,要謙虛謹慎,切勿驕傲自滿;第三,遊逸不可無度,做事要善始善終;第四,要虛心聽取意見,敢于斥退惡人;第五,刑賞務必公正,不能随喜怒而定。

唐太宗善于納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4

魏征告誡皇帝治國安邦,不可貪圖享樂

這裡分别從生活、品德、政令、納谏、任人、刑賞等方面向唐太宗提出了建議,闡發了“積其德義”的具體内容,也是“居安思危,戒秀以儉”的深化。君主果真能以“十思”的具體内容為其行動的準則,那麼就能做到“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達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由于句式一貫到底,排列而下,如滔滔大河,一瀉千裡,因而文章顯得感情充沛,氣勢酣暢,其表達效果也大大增強了。劉魏曾贊揚戰國策士說:“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文心雕龍·論說》)古人把向皇帝提批評意見,稱為“批逆鱗”。進谏之言能切中時弊,敢批逆鱗,又能被皇帝樂于采納,這的确是不容易的。

唐太宗善于納谏的原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5

滔滔大河

這不僅要有過人的膽量,而且還要有高超的語言技巧。魏徵在曆史上是以敢于“犯顔直谏”而著稱的,他的這篇《谏太宗十思疏》,可謂詞鋒犀利,擊中要害。但由于作者用心良苦,将冷峻之語,用通俗貼切的比喻說出,因而喻之所至,親切感人,言近旨遠令人信服,催人猛醒。加之在述理之後,又運用了一串铿锵有力的排比句式,陳說“十思”的具體内容,言簡意赅,鞭辟入裡,讀之琅琅上口,聽之刻骨銘心,所以唐太宗讀了奏疏後,深受感動,并立即從谏如流。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不贊歎《谏太宗十思疏》語言藝術的高妙及其比喻、排比等手法的成功運用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