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11:32:04

《太音大全集》有言:人若有德,高山仰止;琴若有德,景行行止。琴乃君子之器,象征正德之氣。古琴的珍貴難得,是在彈琴時,心事剔透明朗,回到天真本性,返璞歸真之中與天地對話,所以古代常常隻聽琴音便可識得甚至懂得一人。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1

初識古琴家、畫家高建國先生是緣于一首《山居吟》,琴音蒼古之中松透疏朗,高老師将其間“高山為屏,清流為帶”之雅逸、“天地為之廬,草木為之衣”之曠達和徜徉其間、若有還無的蕭索以指尖之流水古韻和琴法之鐵畫銀鈎的線韻感勾勒成詩。琴家高建國先生弄琴之時,不忘習畫,常懷琴心,于古琴之中加入水墨遊走,運指如行雲,與古畫之中添韻加音,絲弦似蝶舞,畫在琴中遊,音在墨裡飛。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2

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

古筝悅人,古琴悅心,很多時候,古琴往往是彈給自己聽的,劉長卿曾言:“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高建國先生琴畫雙絕,才高意廣。古琴的“與天地之對話”,當得起“舞台方丈地,一轉萬重山”。若果說古筝是大家閨秀,琵琶是小家碧玉,而古琴則是“真名士自風流”。

高建國先生彈琴三十餘載,回憶往昔,遇見古琴是自己命運中的注定的緣分。琴之型制成于東漢,南北朝時,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明朝琴學發展到頂峰,流派異彩紛呈。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古琴幾乎鮮有人知,近年又逐漸興起。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3

高先生談到古琴的小衆與大衆之時,坦言:“小衆與大衆是相對的,古琴五六十年代鮮有人問津,現在很多人又開始彈奏,現代有很多人是真心喜愛古琴,但也有一些人是有着作秀成分,古琴在2003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但十年之内沒有太多動靜,近年來才有大衆化趨勢。”先生說:“提起古琴,總會有人想起那句‘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澹無味,不稱今人情。’古琴其實是有門檻的,盡管近年來又大衆化迹象,但實則依舊是小衆,無論從難度還是本質包括素養而言,古琴都是有要求的,真正想要彈奏好古琴,是一個艱難的曆程!古琴美在意,妙在境,技是藝之基礎,藝是技之外延。”

高先生彈古琴是巧合,也是必然。他生于枕水而居的江南,氤氲着詩意水汽、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江南之地,不僅于曆史更叠之中孕育了千年文化,還養育一方才子墨客,更有多家琴派競相開放,江蘇自是人文環境得天獨厚,先生承襲了廣陵派的恬逸灑脫、圓轉流動,金陵派的端莊古樸,俊秀文氣,并兼收虞山琴派的清、微、淡、遠,琴風之中格調取法天地,方正端重,但其意蘊之中又飽滿綿長,松透圓潤。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4

先生少時便接觸過多種樂器,那時候當地宣傳隊舉辦演出,先生耳濡目染,彼時民族器樂中古筝、笛子、唢呐、二胡等皆是演出的座上賓,先生自小也涉獵過二胡、三弦、小提琴、笛子和闆胡,音樂是相通的,那時年少,縱然對于樂器有所感悟,也隻是将之視為樂器,雖偶爾聽他人彈奏古琴,也知曉古琴變調之繁複,卻始終未得真谛,或确切地說是,沒有靜下心去好好感悟古琴之妙趣。後來随着歲月消長,褪去少年青澀,開始逐漸接觸世間百态之時,雙手再按于古琴之上,竟然好似通靈一般,七弦根根分明,竟然彈到了自己心裡,琴聲泠泠淙淙如流水,在适時的階段、适時的心境下,彈琴時會有截然不同的領悟。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5

古琴不僅僅可以體現萬物,應該說,古琴本身就囊括了相生之萬物,天地之初始,先生說:“從來沒有一件樂器,可以如古琴這般意遠韻長,藏天地之靈氣,孕日月之精華,古琴長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365天,琴面弧形,琴底平,象征天圓地方。古琴13個徽,代表着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古琴最初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後來文王、武王各加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一把琴七根弦,縱穿古今,橫穿萬物,盡收天地之萬物,歎人生之喜悲。這樣的一把琴,若無人間萬象,怎能有這般山高水長,這樣一把琴,怎麼可能不動聽不包羅萬象源遠流長!”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6

△高建國先生畫作

先生笑談:“其實古琴也有三種境界,最初彈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之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再過些年,就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古琴也講求見人、見己、見衆生,意境是虛實相生,但内心需正視自己!古琴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自我認知!因為有自我認知,所以彈曲,對于古琴曲是選擇性地喜歡,更喜歡彈奏符合時下心境的古曲!年輕時隻是把古琴當做樂器,現在則是琴友,交友講求随緣!你和古琴真正結緣的時候,你就願意傾聽他的聲音,他也會理解你,傾瀉而出你想要的韻律。當你能夠通過文化背景感知古琴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件單純的、簡單的樂器,‘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初學古琴之時,也有諸多艱難,領悟不夠,靜心不夠,如同寫文章詞不達意,猶有冬雪之孤冷,但一旦逐層參透遞進,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寒冰乍破,春暖花開,内心無比豁達暢然!”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先生謙遜,看到近年古琴逐漸興起,心中甚慰,被問及“是否有複興文化的使命感在身”,先生坦然笑道:“自己才疏學淺,不敢擔此大任,但确實希望古琴能夠綻放璀璨,真正的曆史傳承,是将琴與書畫并行不悖,不能就琴講琴,作為我個人,我覺得内心追求自己喜愛的美好事物比如琴畫,那也可稱得上是一種使命感吧!”人之于自己,使命感在于以尋求自我價值的方式成全自己,感化他人,能以琴音感化他人、以七弦劃亮他人世界的琴人,必然是内心純澈之人,方能照見古今歲月悲歡交集。古琴的質感與變調相輔相成,先生半生都在用古琴解音解碼與構造意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動靜回轉皆文章,高低濃淡見平生。先生認為琴人應該有“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之灑然,天地萬物可收納于心,但又不萦繞于心。

在先生眼中,琴人弄琴,有些音,飛舞在琴弦上,有些音,卻化成點點滴滴落在了心裡。自己酷愛《山居吟》中的寫意,但又獨加一味蕭索悲涼在其間;愛《鷗鹭忘機》之道法自然,但又别有一番天地;愛《莊周夢蝶》之癡而不迷醉而不亂,曠達時奏《良宵引》,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指法簡潔,節短韻長,清冷之時奏《平沙落雁》,曲中展現水墨小品,意寫雲随雁字長,彈奏古琴把握意境,也可表達自己的小心情,這樣的樂曲,才會有靈性,古琴曲始終在發展之中,我們當下學習,但卻不是複制,而是融彙之中加入變通。古琴有100多個泛音,大約是世界上擁有泛音最多的樂器,每一個泛音都是心情之變奏。古琴曆時千百年,有自己獨特的記譜方法,至少有1500多年的曆史。古琴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傳下來,很多曲子都數十個版本,呈現了一個“變”,但卻又都是“通”的,人生亦是如此,“變”是為了“通”,“通”是“變”的起始與宗旨。

對于古琴的“九德”——“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高先生認為琴人也應該與其對應“妙、闊、散、雅、靈、正、逸、端、适”。

“妙”要妙在妙趣橫生,妙音玲珑;如《流水》之曲水流觞,潺潺成畫;

“闊”要胸襟開闊,明月入懷,縱觀古今,天高月小,縱然蒼涼,也不改幽思,如《關山月》之古樸大氣,幽趣無窮;

“散”要散在“閑散疏朗”,氣度閑适,林下之儀,蔚然清風,如《鷗鹭忘機》之曲意隽永,耐人尋味;

“雅”要雅在“雅正方正,清新脫俗”,如《梅花三弄》之仙風合暢,新聲奇變之中風雅搖曳;

“靈”要靈在萬物複蘇于七弦,卻又不拘泥于七弦,如《欸乃》一聲山水綠之盎然靈動煙消日出,靈氣缭繞間與天地山水對話;

“正”要正在“清正端然,君子之風”,心正方可使操,如《酒狂》之坦蕩,縱然酒中有乾坤,壺裡日月長,依舊不忘初始之君子坦蕩蕩;

“逸”要逸然超脫,神清自然,如《漁樵問答》,避開塵世,四季流轉,流星飒沓,回風流雪,操缦諧婉自如;

“端”要端正亭勻,溫潤如玉,如《陽關三疊》之君子之風,磊落疏朗,快意之事莫若友,離别之時愁滿懷;

“适”要适得其态,中和清遠,适度進退,如《平沙落雁》中蒼然滄古,卻又收放自如張弛有度。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7

△高建國先生畫作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先生早年經商,經曆頗豐,現移居廣東,曾任中國古琴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宿遷市古琴學會會長,中國音協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員,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員,亦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課程訪問學者、畫家。頂着一身名号,卻對其看得淡之又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能以有限之身探取知識,領悟一生,已經受益匪淺,名号不過是身外之物,青年宜看遠,中年宜看闊,老年宜看淡。”

如同很多習琴的人,先生在三十、四十以及五十歲時候,都遇見過瓶頸期,遇見瓶頸期的時候,先生從不較勁兒和鑽牛角尖,反而是“放一放”,或從畫中找感受,琴畫合一,音墨同源,琴心有寄,墨畫無涯。畫中找琴心,是高先生的妙法之一,更是自己在尋根溯祖中的一種對話與考問。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8

△高建國先生畫作

先生倡議學習古琴的人不妨也練一下書畫,琴之指法是撫琴最基本的構成因素,古人有“神采生于指端”之說:“山川草木、風花雪月,造化自然,此實境也。以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運指之中”。有了運指,琴畫才能如石濤評畫所說“指于山則靈之、指于水則動之、指于林則生之、指于人則逸之”。先生提倡“曲風屢變,指法不移”、“指法要健,下指要有神有物”,古琴與繪畫一樣,無論是古琴還是書畫,都要道法自然。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9

他提及清代畫家龔賢在其課徒稿中的畫家四要,第一條“用筆要古”,其實古琴也要“用古”。而又借用清人沈宗骞作《芥舟學畫編》時所講“出之于自然,運之于優遊,無跋扈飛揚之躁率,有沉着痛快之精能,如劍繡土花,中含堅質,鼎包翠碧,外耀光華”,從而将音畫同源得以統一,尋根溯祖之中,春風化雨,英華徐徐。

雲起筆落處,“琴”上架來時,畫時筆走遊龍,琴音流水融暢,先生的畫作有五代之風,宋畫遺韻,明人之骨,筆勝于象,骨氣自高,無論是運筆作畫,還是運指操琴,皆善以“象外之象”勾勒“境外之境”,以“情外之情”寫意“韻外之韻”。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10

他坦言自己無論是彈琴還是作畫,瓶頸期是時常有,但又時常突破,有時也時常被鎖定,那時自己不會把自己圈定在“結界”中和自己死磕,而是選擇走出來,從琴走入畫,或者從畫走入琴。總能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萬 裡無雲萬 裡天”中找到另一方天地,自己在教習學生彈奏古琴的時候,也不會施壓給學生,作為老師,既要懂得給學生“倒滿”,也要懂得給學生“放空”。古琴和畫都是一種修行,表面上是看大千世界,其實是見到自己找尋自我,如同自己的字“行芝”,行到水窮,坐看雲起。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11

△高建國先生畫作

看先生的花葉之畫作,有宋人的高古流暢,還有清代人的勁瘦,重要的是有風骨,骨秀神屹,墨筆勾寫,淡墨皴染,大有《秋柳雙鴉圖》的作者梁楷畫風中的隽永和清代沈铨的明快生動;畫山水樹木時,有五代關仝的筆法簡勁之妙,一幅小品上山水層次鋪排而來,點染樹石風葉,中鋒勾寫,轉折自然,墨色幹濕濃淡變化多樣,又盡顯明人吳偉的《漁樂圖》之生趣,更有李唐畫“竹鎖橋邊賣酒家”中橫生“鎖”字之趣味與留白,意在畫中,韻延畫外,露其要處而隐其全。高先生在雲蒸霞蔚、峰巒出沒、溪橋漁浦,洲渚掩映的江南成長,其畫作鐵畫銀鈎之中又淡墨清岚,雲山煙樹,點筆破墨,筆力鼎健,構思新巧,先生也提倡多去模仿古畫,于古畫中與古人對話,找高古之音,尋滄古之律。師古人之迹,就是繼承這種藝術形式,所以要師心更要師迹。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12

△高建國先生畫作

古琴講求曲線韻,右手音走出曲線韻曲線感,這與水墨線條有異曲同工之妙。古琴中強調的“保持自然音”、“制造走手音”和“制造震吟音”等處理餘音,彰顯它的韻之所在,繪畫中剛與柔、力與氣、輕與重、藏與露、筆與墨、虛與實亦是與之相融會貫通,心正筆才正,手正音才準。先生常引用“既百出以盡緻,複萬變以随機,恍惚無常,似驚蛇之入春草,翩翩有态,俨舞燕之掠平池。揚天外遊絲,未足方其逸;舞窗間飛絮,不得比其輕。方似去而忽來,乍欲行而若止。既蠕蠕而欲動,且冉冉以将飛,此能盡指之柔德者也。二美能全,固稱成德”将琴畫同源進行闡釋。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13

很多人都好奇古琴家的内心世界,是否孤獨,先生引言《幽夢影》一句:“入世須學東方曼倩,出世須學佛印了元。身入心不入,這是東方曼倩;身出心不出,這是佛印了元。孤獨是自己的事情,不足為外人道也!”先生感慨自己早年還會蔣捷的那首《虞美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鬓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現代十大古琴演奏家(一彈流水一彈月)14

△高建國先生斫琴

而如今,自己卻會淡淡一笑“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孤獨從來都是自己的修行,與他人無關。人在得意之時不猖狂,在失意之時不喪志,就已經是一種境界。如若覺得孤獨,是還不夠強大,享受孤獨并與之同樂苦中回甘,方為大者。人之一生,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笑看千帆過盡處,不愧不欠不悔不怨,已是難得。自己更喜歡“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品“千裡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先生隻願琴畫弦筆之真善美與萬物之真善美長存人間,點染大千世界,笑看清風明月。(文/棋棋)

來源: 光明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