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們中國目前最為流行的第二外語當屬英語,去除一部分發達城市從幼兒園時期開始灌輸以外,我們大部分人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英語學習的長征,從此持續學習很多年。
當我們進入職業學校或各類大中專院校之後,會産生學習其他外語的機會,但無不是像學習英語一般,在學校裡按照固定的流程和模式學習。
我們通常的學習方法是:先學習某種語言的音标或字母,掌握發音→背誦單詞、學習語法→學習課文并熟練背誦→按照“聽、說、讀、寫”分類練習→積累到一定階段考試或考級→應用
不管是國内大學的韓語系,還是韓國大學的語學堂,也都基本按照這樣的思路教學:首先學習元音輔音四十字母,從而學會拼讀單詞,之後進入課文學習文中的單詞、語法。初級時掌握一些常用句,中高級後通過學課文的方式逐步累積更多的單詞和語法,豐富自己可運用的語言的量。其實從這個過程我們能看出,“聽”和“說”是練習機會較少的,閱讀和寫作部分較強,所以大部分外語學習者習得的是“啞巴外語”。
在這篇文章裡,結合學習曆程和經曆,我将給大家介紹在韓語學習當中的五個經典“誤區”,并颠覆傳統學習法,為大家打開新的韓語學習方式。希望剛開始接觸韓語的/學習到中途喪失興趣的/對韓語累覺不愛的小夥伴們,能利用這些小竅門愉快的學習。
誤區一:要學好韓語首先要積累大量詞彙 正解:可以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累積詞彙
如果評選學校老師們的常用語,“多寫幾遍就背過了”這句話肯定能入榜——至今仍能回憶起在學校學習英語時,左手教科書、右手草稿紙,邊一遍遍抄寫單詞,邊默誦的情景。誠然,掌握詞彙量的多少,是決定我們外語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懂的詞多了,聽懂的就多,會說的也多,閱讀和寫作也通通能受益。
傳統的累積單詞量的方式,是背誦課本中的單詞,或者索性刷單詞書(特别是備考時)。比如我參加韓語中級考試時,專門買了一本韓語中級考試必備單詞書(最後隻看了十幾頁就擱置了);參加高級考試時,更是将近五年的高級考試當中出現的陌生單詞都整理下來,寫在單詞本中背誦——結局是背了忘、忘了背,最後四百分的總分考了一百分出頭。
從韓國留學回來之後,因為就業需要我又參加了一次韓語等級考試,但這次考試是裸考的,最終四門考試平均分89分(有三門接近滿分,分數低是被寫作拖了後腿)。
其實背單詞的最正确的打開方式,是通過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自然增加詞彙量——這也是我第二次考試不背單詞,裸考就能通過的原因。“在句子當中背、在課文當中背”就是這個意思。比如在國外的同學通過日常生活中接觸和使用韓語,為了順利的溝通,會刺激自己将聽到的不會的單詞都記憶下來;在課堂學習、在超市購物、浏覽韓國網站等,無不會遇見許多生疏單詞,根據我的經驗,同樣的單詞遇到三次左右,就能自然記憶下來了,不需要額外背誦。記憶力好的人,會記得更快。在國内的同學,語言環境可能差一些。我們可以通過看韓劇、韓綜,聽韓語歌等,在情境中記憶單詞,達到自然背誦的目的。
當然這種自然背誦單詞的方法,需要大量的“輸入(input)”,隻是偶爾接觸到新單詞的話,此種方法是不成立的。
誤區二:所有的語法都很重要 正解:隻需學好最常用的語法即可
與韓國人打交道近六年的時間裡,我發現不管是最初磕磕巴巴的交流,還是現在的暢聊無阻,用到的語法沒有太大的差别——都是用的極其簡單、常用的語法。
課本中我們能學習到很多“高級語法”,但它也僅存在于教科書中。參加過韓語高級考試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六級考試當中出現的語法僅僅是“書面”的,生活中幾乎不可能用到。因此,花費大力氣記憶某個語法的幾種含義,分别的組詞造句練習等等學習方式都是浪費功夫。就連許多常用的語法,雖然有幾種釋義,常用的也隻是其中一種而已。我們要做的,是努力學好初中級語法,因為它們是我們會經常用到的,高級語法做到知道意思,能應付考試即可。
誤區三:發音相似的字母要嚴格區别開來 正解:随着韓語水平的提升,發音會自然趨向标準化,初學發音時不必嚴格區分
韓語字母有幾對發音相似,學習的時候中教通常會告訴大家如何區分這些發音,比如“ㅐ”和“ㅔ”,一個大口一個扁口;再比如“ㅓ”和“ㅗ”,一個扁口一個圓口。有時大家實在混淆,去問外教怎樣區分,外教則通常會告訴我們它們發音是完全一樣的。(汗……)
在給韓國人做家教的時候,有時候被問到一些問題,我會回答他們“沒有為什麼,這是中文的習慣用法。”——看起來是不負責任的一句話,但它是一句實話。韓語的發音也是如此,在韓國人看來它們是沒有區别的,你不論怎樣發音給他們聽,他們都覺得對,都可以聽懂你在說什麼。
大學時字母的發音雖然認真學了,但感覺真正說話時,并不能把所有的發音規則體現。後來到公司做了翻譯,平均每天應用韓語交流六小時左右,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的發音改變了,之前需要刻意區分的口型、舌頭的位置等,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微小的調整,不需要再刻意的記憶。我想,這一方面得益于我“聽”的多,一方面是因為我“說”的多,所以在不斷的模仿與練習過程中,發音逐漸精準起來。
所以,最初學發音的你,大膽的開口說吧,把調整發音準确度的任務放到後面慢慢來做,事半功倍。
誤區四:要模仿韓國人的語調才算口語地道 正解:先學會說,再争取語調正确
大學時,我會在書上畫很多圓圈和點點來标注老師的語調。比如有升調、降調,甚至有波浪線來代表某個語尾要拐幾個彎說出來。但是課文并不等同于日常對話,語調是不豐富的,基本都是一個語調通篇課文讀下來。
那時候偶爾會發現,看幾天的韓劇或韓綜後,說話很明顯就會“矯情”起來,升調起起伏伏,聽的人直起雞皮疙瘩。
再後來去留學回來,發現學說話不再借助于一句句的學習、模仿、标注,而是可以自己創造每個句子用怎樣的語氣,我才懂得一個道理:
你隻管學好韓語就好了,語調是自然形成的。
前提是多聽。
聽就好了,不用刻意過腦子,聽多了,自然說得一口标準的首爾話。
誤區五:基礎紮實是學好韓語的前提,每個知識點都需要掌握好 正解:大膽的放棄一些細節,韓語水平提高後再查漏補缺
在第一篇文章裡,我有告訴大家我學習韓語非常的不勤奮。回想當年發音學完後都兩個月過去了,我讀課文還是有困難——因為我沒背過四十個字母的發音。更别提音變的規則,雙收音該發哪半邊……
在經曆了四年痛苦的記憶→忘記→再記憶的無限循環後,我仍然沒有記住這些規則。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我成為一個發音标準的翻譯。我發現:
首先我聽的、說的韓語多了,韓語水平提高後,自然而然可以發出音變後的音,而不需要看到前邊的收音與後邊的字母組合後反應這到底是音變當中的哪一種、需要怎樣變;
第二是我一直記不住的雙收音隻需要記住例如“닭(雞)”等幾個常用詞的發音就好了,剩下的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再比如說韓語的數字有兩套發音,固有詞和漢字詞,我用固有詞隻能記住十、二十,三十以上就記不住了……這又怎樣呢?翻譯的時候,我基本隻用到了漢字詞而已。
當然并不是提倡大家像我一樣不努力,能掌握所有的知識點當然更好。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大量的背誦和追求細節抹殺了學習興趣,隻需要在以後應用到的時候慢慢查漏補缺就好。
說到學習韓語如何“偷懶”,我大概可以封自己一個專家稱号了。本篇文章為大家整理了五個關于韓語學習普遍的看法,同時告訴大家如何用“竅門”來避開這些外語學習的攔路虎,輕松、省力的學習。内容雖不全面,仍然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愛、支持,讓我們在韓語學習之路上互相扶持。
所以,還不放下手頭的事情,學韓語去!
碼字不易,如果您覺得文章寫得不錯
請1.先關注作者~ 您的關注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
2.再私信我“韓語”我将與你分享我全部的韓語學習經驗以及零基礎韓語學習教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