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6 22:11:37

城市生态環境越來越好,一個全新的課題随之而來:我們如何與受吸引“進城”的野生動物相處。

近年來,上海一些小區的居民一度因為與貉等野生動物做了鄰居而煩惱,甚至由于缺乏了解而和它們産生沖突。

但有些小區卻反其道而行,專門騰出一片空間,營造适宜的生态環境來“招蜂引蝶”。

這種空間被稱作“生境花園”。建設生境花園能否成為居民與“進城”野生動物和諧共處的出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未來又能否有足夠空間和資源來拓展它?

起點:請來做客

今年,家住金虹苑的樂林華有了一個新的興趣愛好,躲在小區角落的一堵牆後,透過牆上的長條形縫隙,觀察牆外的陸家浜。

“住了20多年,今年看到的鳥最多,尤其是白鹭和夜鹭,有幾回,居然還看到了小䴙䴘。”樂林華驕傲地表示,很多小區都有花園,但他們這座花園不一樣,幾乎成了一個觀鳥基地,而他經過一段時間的耳濡目染,竟也能識别二三十種鳥類,退休時光過得充實有趣。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

樂林華告訴記者,這裡原本是一處廢棄的水泵房和周邊空地,疏于維護,雜草叢生,幾處容易積水的地方經常孳生蚊蠅。

2019年秋天的時候,聽說小區向區裡申請了一個叫“生境花園”的項目,之後就經常有專業人士來考察。經過清理和精雕細琢,這座名為“常馨”的生境花園在今年8月正式開放。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3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4

“每一座生境花園的設計都要因地制宜,如果小區本就有較好的生态基底,那适當做一些調整和升級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讓大自然保護協會淡水保護項目經理董大正印象深刻的是,他第一次來金虹苑,就注意到這片荒地附近有條河,河岸作為兩地間的過渡區域,植被茂盛,為許多“膽小”的水鳥提供了休憩空間。

錦上添花的是,小區靠近河道的外側種了多棵果樹,有石榴、桔子、梨、柿子等,再加上香樟、枸骨等鳥嗜植物,堪稱鳥兒的“自助餐廳”。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5

圖中靠牆放置的坡頂小屋裡塞滿了枯枝堆和竹筒堆,吸引昆蟲築巢,小屋附近還有大量的寄主植物,讓昆蟲吃、住無憂

又有吃又有住,鳥兒自然願意來做客。生态花園此時的設計重心不再是打造生境,而是如何讓居民和“小精靈”和諧相處。

于是,設計師有了在牆上開洞的想法,讓鳥兒較難察覺牆後有人,拉近居民和它們的距離,大飽眼福。

别具匠心的設計師還做了一個穿牆而出的大喇叭。在視線較差的夜晚和清晨,居民把耳朵貼在聽筒上,閉上眼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還是意猶未盡的居民可以登上花園裡唯一的“二層樓”——高架觀鳥台,雙手扒着故意做高的木圍欄,俯瞰河道,視野更開闊的同時,依舊不易被小動物察覺。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6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7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8

在淞二居委會主任潘明霞看來,生境花園既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載體,也是社區探索和諧共治的切入點。

她指着入口處的镂空圍欄:“你仔細看,這是小區的公共晾衣架,大家同意,就搬來當‘屏風’”。

圍欄上的藝術标識,則直接取材自居民家——金屬晾衣架拆散後重新塑形,塗上色彩,纏繞到亞克力闆上,成了一朵充滿時尚感的“八色花”。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9

生境花園開放後,管理權就交到了小區志願者手裡,花園中央的陽光議事廳成了他們“頭腦風暴”的好去處。

就拿陽光議事廳左側的“枯木樁樂園”來說,靈感來自早期的“開荒”。很多居民覺得林子裡清理出來的枯木扔了可惜,稍作加工,成了質樸的坐凳;細一些的枯枝打碎、壓扁,鋪成了透水透氣的地毯。還有樂園裡種芳香植物的地缸,同樣是居民集體商議後“變廢為寶”的傑作。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0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1

探索:相處之道

一些小區打造生境花園,的确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大多數的小區花園隻考慮為人而不是為小動物服務,往往“死氣沉沉”,要讓動物把這裡當家,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7月底的一個早晨,綠八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劉觀錫打開手機,微信裡跳出一條“黑漆漆”的視頻,7月28日19時02分,兩隻胖乎乎的“狗”從綠八樂頤生境花園内設置的紅外相機前路過。後經野保專家判斷,這正是近年來引發社會熱議的貉。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2

監控攝像頭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3

綠八樂頤生境花園内的監控拍到兩隻貉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4

幼貉 鄭運祥 攝

上海林業部門去年發布的相關信息顯示,上海至少有147個小區發現了貉。初步估算,全市各處分布的貉可能超過2000隻。一家環保公益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松江、闵行、青浦三區已成為上海貉最多的地方。

長甯區也有貉出沒?居民不擔心?對此,劉觀錫一點都不緊張,反而很高興:“這正是居民想要的效果,說明我們的生境花園做得好。”

僅從協和家園小區及其周邊區域的“家底”來看,大多數人會質疑有沒有必要再造一座生境花園,畢竟該小區毗鄰南漁浦,西南角連接一處高爾夫球場,與外環綠帶最遠的直線距離在300米内。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5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6

生境花園一側就是河道

“自然環境好,不等于适合動物栖息,甚至可能成為‘生态陷阱’。”大自然保護協會上海項目負責人俞霖琳拿雨後的積水坑做例子,一些昆蟲和兩栖類動物會在其中産卵,伴随風吹日曬,水坑變幹,生命的火花也随之熄滅。

還有一種典型案例是小區裡的水池,因為種種原因被抽幹,裡面的蛙類找不到附近的水源,可能死在尋覓新家的路上。

所以,生境花園不能做成有去無回的“陷阱”,而是要成為一條來去自如的生命通道,被吸引來的生物想留下固然好,但如果要挪窩,也不強留。

在協和家園,這種理念就體現在一條名叫“蝶戀花”的溪流上。靠近南漁浦的一頭是上遊,河水經過蜿蜒的鵝卵石子路流向終點處的一汪池水,水流經過嚴格控制,隻是淺淺沒過石子底部,像一條“暗河”。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7

氣候炎熱幹燥時,可為溪流補水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8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19

池水周邊也用石子圍成了階梯,方便小動物進出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0

爬上岸的小動物 董大正 攝

俞霖琳表示,這樣做,石子就成了水上跳闆,昆蟲和兩栖類動物走累了,可以歇歇腳,喝口水。

否則,水位太高,流速過快,它們的移動受限,甚至會被淹死。水位太低,小溪成了旱溪,一些受池水吸引而來的生物被困在原地,無法溯流而上進行擴散。

“沒想到花園裡竟有這麼多學問。”劉觀錫表示,許多居民現在都成了資深觀察家,在業主群裡交流新發現。

今年夏天,大家都在讨論一種體黑刺紅的毛毛蟲,長大後會成為身披“豹紋服”的斐豹蛱蝶,而吸引它們前來的正是花園此前種下的紫花地丁、三色堇等蝴蝶寄主植物。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1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2

斐豹蛱蝶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最近出現的貉也引發了居民的熱議,但沒想到不僅沒有引發大規模的焦慮,反而激起了居民的探知欲。

一些退休的居民帶着過暑假的孩子反複翻看監控錄像,認真走訪生境花園,得出了有說服力的結論:協和家園周邊有貉分布,但并未在小區“落戶”,隻是來喝水、洗澡,說明貉所在的居住地缺乏水源。居民接下來隻要繼續堅持垃圾分類、控制好喂野貓等行為,不讓小區有讓貉感興趣的暴露濕垃圾或貓糧,便能與貉相安無事。

華東師範大學生态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張勇坦言,這恰恰是打造生境花園的意義,通過與野生動物共存來加深認知,進而産生同理心,最終化為和其他“進城”動物正确合理的相處方式。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3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4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5

未來:多元共治

在上海,最早的生境花園出現在虹旭小區,2019年11月30日正式開放後,僅半年,花園内就陸續記錄到16種鳥類、2種哺乳動物(赤腹松鼠、黃鼬)和4種傳粉昆蟲。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6

圖片來源:新華社

然後推廣至今,生境花園僅在8個小區落地,主要障礙在于資金。

據透露,一些面積較大的生境花園,投入基本在100萬元以上,僅靠小區自籌資金,幾乎不可能完成。

目前8個生境花園全部落戶長甯區,得益于地方上的“跨前一步”。“這是一次政策上的創新探索,我們認為打造生境花園也是一種低碳行動,有較高的生态和社會價值。”長甯區低碳中心副主任冒勤表示,對于符合條件的社區,一部分資金由區裡安排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另一部分資金由街鎮承擔。

目前,要建生境花園,社區必須符合以下一些條件:首先,要有350平方米以上、處于半封閉狀态、生态環境優良的閑置空間。其次,生境花園後期的運維完全依賴社區共治,所以社區要有強大的“三駕馬車”和一批有熱情有水平的志願者。

此外,打造生境花園不是為了形成一座座生态“孤島”,将來要串珠成線,形成聯通的生态網絡,因此,“站”在生态節點上的社區,申請建設生境花園,将優先考慮。

協和家園與金虹苑均在外環綠帶内側向中心城區輻射的過渡區域内,兩個小區還能通過周邊水系聯通,具有形成生态網絡的有利條件。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7

圖中的栅欄外側,就是高爾夫球場,專家查看現場後,認為貉是通過這裡進入小區的生境花園

記者從長甯區生态環境部門了解到,“十四五”期間,長甯将力争建設30座生境花園,與周邊的公園綠地、綠道等構成一張充滿生機的“互聯網”,無論是人還是“進城”動物都能在這片空間裡盡情休憩。

“從長遠來看,政府部門要慢慢轉變角色,從出資者變成引導者。”冒勤表示,等生境花園的試點更加成熟後,資金的扶持重點将逐步從側重建設變為側重規劃設計,之後再慢慢鼓勵社會各方參與進來,弱化政府部門對相關項目的幹預。最終的理想狀态,是讓生境花園實現小區的自建自管。

在這一點上,高線公園堪稱經典案例。

高線公園是一座位于紐約曼哈頓的線型空中花園,跨越22個街區。“高線”原是1930年修建的一條鐵路貨運專用線,1980年停運後被棄置多年。1999年,兩位住在附近的居民發起了非營利組織“高線之友”,發動公益力量對該工業遺存進行治理、修繕、保護。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8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29

高線公園 圖片來源:新華社

逐步遇到資金問題後,“高線之友”從紐約市公園管理局拿到了執照,得到了公園的運營管理權。通過多年運作,高線公園95%的年度預算都源于私人捐贈,大部分捐贈者都住在公園的10分鐘步程内,一個理事會通過投票決定戰略和運營方案等重要事項。

就做好公園這方面而言,“高線之友”有巨大的優勢。一方面,“高線之友”成員的家就在高線公園附近,高線公園就是他們的家園;另一方面,非營利組織的引入,可以從各個角度增加競争,提升了管理效率。

如今,高線公園已成為當地“時髦”“前衛”的代表,各種豐富的項目和活動吸引了各地的遊客和商人,資金不斷湧入,形成了良性循環。這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來運作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模式被稱為PPP模式,已廣泛用于世界各地。

“将來的維護資金的确是一項挑戰。”劉觀錫表示,在區發改委、生态環境等部門的幫助下,小區打算和一些公益基金管理方進行接觸,也有和一些園藝公司、網絡直播平台進行資源置換的想法,希望能探索出一條生境花園的多元共治之路。

野生動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動物進城别人擔驚受怕)30

生境花園内的部分公共空間可向社會開放,或許是多元共治的一個切入點

欄目主編:陳玺撼 題圖來源:陳玺撼 攝

文中未署名圖片:陳玺撼 攝

來源:作者:陳玺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