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04 13:49:28

超分子籠“分子燒瓶”

Fujita教授課題組的超分子籠最早報道于1995年的Nature(圖1)。[1] 該型超分子籠金屬中心為單核的钯,面配體是三吡啶三嗪(TPT)。钯一般是四配位,于是他們使用了cis-乙二胺保護的钯硝酸鹽作為原料。這個金屬配合物是溶于水的,他們先把這個水溶性配合物溶在水裡配成溶液,将不溶于水的TPT有機配體懸浮于溶液中,通過加熱和攪拌,原本不溶于水的TPT逐漸溶解,通過核磁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配合物,這就是M6L4超分子籠。由于這裡有六個金屬中心,四個三齒的有機平面配體,他們也把這稱為“由十個分子組裝得來的納米級有機主體框架”。值得一提的是,在嘗試獲得這一超分子的單晶時,作者添加了金剛烷甲酸。有趣的是,在解析晶體的過程中,不僅超分子籠的框架結構可以清楚的解析出來,還可觀測到金剛烷甲酸分子被吸附在超分子籠的空腔裡。這種主客體作用力誘導的客體吸附能力,以及可以通過單晶解析其結構的特點,為超分子籠之後二十年持續在這一領域做出傑出貢獻奠定了基礎。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八面玲珑的Fujita超分子球籠)1

圖2. Fujita M6L4籠在Diels-Alder反應中展現的位置選擇性調控能力。(A) D-A反應和底物。(B)D-A加成的産物。(C)1,4-加成的D-A産物被包裹于超分子籠的空腔(X-射線數據)。(D)反應底物的雙烯和親雙烯體被共包裹于超分子籠的空腔(X-射線數據)。

Fujtia于2012年在JACS上報導了超分子籠對Knoevenagel反應的催化,這種能力對于超分子籠來說并不多見。[3] 超分子籠一如既往的包裹了其中一個反應底物2-萘甲醛,而另一個反應底物米氏酸(Meldrum's acid)則由于有一定水溶性而遊離于籠外的水溶液中(圖3a)。通過加熱,作者發現原本澄清透明的溶液變渾濁了,而通過核磁他們發現超分子籠空腔中并沒有産物(圖3b)。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這次比較湊巧,反應産物由于體積過大,自動的被超分子籠“踢”出了空腔,反而因此完成了催化循環。混濁的物質是反應産生的産物,不溶于水,通過有機溶劑萃取就可以得到大量的産物(圖3c)。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八面玲珑的Fujita超分子球籠)2

圖3. Fujita M6L4 籠在Knoevernagel反應中展現的催化能力。(a) M6L4籠包裹反應底物2-萘甲醛(澄清)。(b)M6L4和反應産物分相(渾濁)。(c)核磁表征M6L4籠包裹反應底物以及萃取産物。

這個故事對剛踏入研究領域的朋友們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就是要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對于水溶性籠體系,澄清意味着溶解性很好,而渾濁往往意味着超分子籠體系遭受破壞,其有機組分析出。本文裡的類似現象,通過作者的細緻研究,原來是不溶于水的反應産物在“搞事”。另外,對于實驗現象還要多做分析和思考。Fujita課題組在進行産物溶液的核磁研究時,開始沒有發現産物的信号,這意味着超分子籠裡面并沒有生成産物,這時候很多小夥伴可能就要放棄或者下結論“反應失敗”。而Fujita課題組結合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想到了更加深入:有沒有可能是産物離開了超分子籠空腔,因此在核磁表征中沒有信号?結果正是證實了他們的猜想,從而發現了超分子籠除了作為分子反應器,還具有催化能力。所以,在研究中一定要通過多種表征手段去驗證實驗結果,不要輕易放棄。

仿病毒結構的超分子球

除了超分子籠反應器,Fujita教授另一個獨具特色的工作就是仿病毒結構的超分子球。我們知道,化學學科是一門實驗科學,很多實驗結果無法預料。如果有人在實驗之前,就畫出一個未來20年的路線圖(Roadmap)來規劃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預測自己的研究結果,恐怕大多數化學研究者都要對此嗤之以鼻吧。讓人驚訝的是,Fujita教授的超分子球卻是一個20年前就已經規劃好的方向,他們通過多年研究,一個一個地獲得了哪些存在于預測中的結構。

病毒分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球型蛋白質組裝體。例如前一段時間很火的寨卡病毒結構(圖4)。[4] 通過配位化學來模拟病毒結構,有助于人類認識病毒的構成,進而找到擊敗他們的辦法。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八面玲珑的Fujita超分子球籠)3

圖4. 3.7 Å分辨率冷凍電鏡下寨卡病毒(ZIKV)結構。

MnL2n結構超分子球就是一個模拟病毒的很好樣闆。二價的钯或鉑金屬離子(M)一般和四個吡啶配位形成平面正方形結構。如果一個有一定夾角的剛性配體(L)通過兩端的吡啶和M配位反應,可以形成閉合的球狀分子,平均每個金屬離子分得兩個配體,最簡式為MnL2n。抽象來看把M視為多面體頂點而L視為多面體邊,從數學角度可以推算出符合MnL2n的多面體隻有下面五種(圖5)。得到這些結構取決于L的夾角角度,原則上來講,越大的夾角可以得到更大的球。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八面玲珑的Fujita超分子球籠)4

圖5. 預測的MnL2n結構超分子球(至2017年,M30L60及其以前的四個超分子結構都已經得到)。

2004年,Fujita課題組使用120度夾角的配體,得到M12L24截半立方體球(cuboctahedron)。[5] 作者使用了單晶、核磁和質譜表征了這個結構(圖6)。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八面玲珑的Fujita超分子球籠)5

圖6. M12L24超分子球的X-射線單晶結構。

2009年,Fujita課題組意識到,具有90度夾角的配體可以得到更小的立方體球(cube)。于是作者付諸了實踐,果然得到了M6L12。[6] 同樣的,作者給與了全面表征(圖7)。由于同一時期,已經有Yaghi、Zaworoto和Eddaoudi分别報道了M6L12和M12L12超分子球,把球做大成了Fujita組的急切目标。這裡也可以看到,大牛的研究也不一定完全按照路線圖從小到大的得到超分子球,第一和第二個球的順序颠倒了一下,這也許也代表了化學這一實驗學科的偶然性吧。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八面玲珑的Fujita超分子球籠)6

圖7. (A)M6L12超分子球的核磁譜圖(由于高對稱性,配體的氫隻有一套峰)。(B)M6L12超分子球的質譜圖。(C)M6L12超分子球的X-射線單晶結構。

到了2010年,他們終于得到了M24L48超分子球的單晶結構(圖8)。[7] 據Fujita組畢業的留學生所述,其實自從2004年他們得到M12L24球時已經開展了這個M24L48超分子球的研究,中途換了好幾屆博士生,雖然得到了核磁和質譜,但始終無法得到單晶。這裡就不得不說這個MnL2n體系的結晶難度。由于配體本來就很難溶,他們一般都使用DMSO或DMF這些高沸點溶劑進行晶體生長。可想而知,由于自身揮發很緩慢,這些大球本身很“嬌貴”,在結晶過程中要麼得到澄清溶液,要麼得到粉末。即使偶爾得到的單晶也會面臨離開溶劑不穩定、衍射點不足、溶劑喪失導緻的晶體死亡的等問題。終于在2010年由當時還在東京大學讀博的孫慶福研究員(現任職于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青年千人”)經過反複嘗試,最終得到了單晶而“一錘定音”,将M24L48超分子球在Science 上展示出來。這不得不讓筆者想到曾志偉在《無間道》裡說的“一将功成萬骨枯……”,哦,不不不,是愛迪生的名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開個玩笑,請孫老師不要見怪。對于目标的堅持,不斷的努力和嘗試是取得科研成功的充分不必要條件。繼續說正題,配體結構夾角對超分子球結構具有巨大影響。例如,具有149度夾角的配體1可以得到M24L48超分子球2,而隻有127度夾角的配體3可以得到M12L24超分子球4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八面玲珑的Fujita超分子球籠)7

圖8. (A)149度夾角的配體1可以得到M24L48超分子球2。(B)127度夾角的配體3可以得到M12L24超分子球4。(C)M24L48超分子球2的X-射線單晶結構。

又過了六年,Fujita課題組在Cell 姊妹刊Chem 的創刊号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M30L60超分子球的單晶結構(圖9)。[8] 這個大球具有90個組分,8.2納米的直徑和157,000 Å的空腔容積。配體的柔韌性是形成這個組裝體的關鍵。他們發現,之前預測的能形成M30L60超分子球所需要的是接近150度理想夾角,而具有149度夾角的噻吩配體隻能形成M24L48超分子球。如果持續加熱M24L48的溶液,他們在質譜上發現了微量的M30L60。于是他們繼續改進配體,改變了配體柔韌性,終于配體3d可用于合成M30L60。通過延長配體,減少配位點附近位阻,然後通過加入甲基取代限制C-C δ鍵的旋轉,從而如願以償得到了M30L60 超分子球(點擊閱讀詳細)。至此,他們路線圖上倒數第二塊拼圖得以完成,相信在不久的将來他們一定會完成那最後一塊拼圖。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八面玲珑的Fujita超分子球籠)8

圖9. (A)擁有不同柔韌性的噻吩配體3a-3d。(B)M30L60超分子球的X-射線單晶結構。

一直以來,超分子化學帶來了不少漂亮的結構,但被人诟病的是難以找到相應的應用。于是,2012年Fujita組使用他們超分子球族譜中一個較小的球,包裹了蛋白質Ubiquitin,并結合單晶衍射和最大熵方法(maximum entropy method,MEM)表征了包裹在籠空腔中的蛋白質的電子密度圖(圖10)。[9] 他們通過修飾有機配體的endo 位點,通過共價鍵引入固定在配體上的蛋白質。這個超分子結構最終包裹了一個蛋白質分子(Ubiquitin),這對于通過化學手段調控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來說走出了一條新路。

填料結合蛋白的原理(八面玲珑的Fujita超分子球籠)9

圖10. (a)M12L24超分子球包裹蛋白質示意圖。(b)M12L24超分子球包裹Ubiquitin的X-射線單晶結構(電子雲密度圖顯示客體分子)。

——小結——

Makoto Fujita課題組自1995年首次報道M6L4超分子籠,經曆了20年的發展,在客體識别、客體包裹、反應選擇性調控、反應催化以及構象穩定上做出了深入研究。M6L4超分子籠确實是實至名歸的“分子反應器(Molecular Flask)”,還意外發現了催化有機反應的活性。另外,Makoto Fujita教授自2004年首次提出MnL2n結構超分子球路線圖,經曆了12年的研究,先後合成并得到了M6L12、M12L24、M24L48和M30L60的晶體結構,并且找到了這些大型超分子結構的一些生物方面的應用。請允許筆者用“超分子美學家”來稱呼本次獲得沃爾夫獎的Fujita教授以及其他在背後默默做出貢獻的超分子化學家。雖然超分子結構有很多,但超分子化學的應用還處在方興未艾的階段,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加入進來,拓展這一學科的應用,使其在配位化學中成為至關重要的一個分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