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九,我們單位今年體檢加了CT項目,聽說這玩意兒照多了會得癌啊?能檢查嗎?”
“我今年生病住院,前前後後做了4次CT,做這麼多次是不是吃了好多輻射?”
“好生氣,我有次做了CT,第二天拿片子醫生說不清楚,又給我做了一次……這算不算醫療事故??”
不少人都“談輻色變”,但我們也知道,許多輔助檢查存在輻射,特别是CT,那麼做一次CT檢查到底要“吃”多少輻射?對人體危害又有多大呢?
一、CT檢查的應用很廣泛CT是大衆熟悉的醫療檢測儀器,英文全稱是“Computed Tomography”,中文意思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攝影”。1967年,英國工程師Godfley N Hounsfield發明了CT,1972年它被正式應用到臨床上。
CT利用X線的特性,将人體組織或者器官産生的不同衰減投影,進而利用數學的原理,将投影重構成為圖像,為醫生的治療提供影像學參考。目前,CT檢查廣泛應用于臨床,比如腦部CT掃描、胸部CT掃描等。
CT的成像就像切蘿蔔一樣,由多個橫斷面組合而成,因此能顯示組織或器官的内部中心構造,将病變區域的情況更加全面地展示出來。而且CT成像的密度分辨率高,微小病變也能及時發現,提高了疾病的檢查率。
二、做CT真的會誘發癌症?不過,由于CT檢查帶有放射性,大衆經常擔心一個問題:CT掃描會不會緻癌?
事實上,這種擔心完全多餘。
現實生活中我們感受不到輻射,但輻射其實無處不在。太陽有輻射,各種建築材料有輻射,就連我們吃的食物也會有輻射。數據顯示,人在一年内哪怕不做任何檢查,自然接受的輻射量大概為2.4mSv。對于輻射,隻要是脫離了劑量談危險性,都屬于不折不扣地耍流氓。
輻射會對人的DNA帶來損傷,但CT的輻射劑量在安全範圍内,并不會帶來危險。
單次CT掃描産生的輻射劑量為0.2mSv,隻要不是頻繁做檢查,根本不用擔心輻射帶來的風險。相比之下,坐飛機超過20小時的輻射劑量可以達到0.1mSv,和CT掃描比起來,頻繁坐飛機接受的輻射劑量更需要重視。
不過,這些輻射值都在安全範圍,給身體帶來風險很低。
三、進行CT檢查,要注意事項CT檢查雖然不用擔心輻射,但還是有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項。
首先,在進行檢查時患者不能動彈,以免導緻虛假成像而幹擾觀察,兒童患者或躁動症的病人可以配合使用鎮定劑。同樣,患者佩戴的金屬飾品也會幹擾檢查結果,檢查時應該去除。
其次,如果做的是腹部檢查,應該聽從醫生安排,事前喝水或服用300~500毫升1.5~3%碘水溶液;檢查肝髒或膽囊時,患者需要空腹;若是檢查盆腔,患者還需要憋尿。
需注意,肝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以及心衰患者,在檢查前需要做好碘過敏試驗。兒童、老人以及病情嚴重的患者,檢查時需要有人陪同,在檢查結束後,患者可以适當地多喝水,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延伸:昂貴的PET-CT,有必要做嗎?近年來,動辄上萬的PET-CT成為熱門檢查項目,相比常規CT,它的靈敏度和檢出率更高,因此一些人把它當作防癌必備手段,甚至每年體檢都要做一次。可實際上,健康成年人做PET-CT完全得不償失。
PET-CT主要應用于癌症确診患者的檢查或複查,由于知道病竈在哪裡,所以針對性極強。相比之下,健康人群如果做檢查,一方面是找不到明确的區域,另一方面假陽性或假陰性的概率比較高。
比如,PET-CT可能會将一些普通炎症誤認為是癌症,而對膀胱癌、前列腺癌又不太敏感,呈現出假陰性結果。
美國的一些權威醫療機構就反對使用PET-CT給健康群體進行全身檢查,這樣不僅發現不了病變,反而可能因較高的輻射劑量,對身體造成更大的負面風險。
有數據顯示,做一次PET-CT檢查就好比曬太陽10年。在做完檢查後,由于患者體内存在放射性,需要與其他人隔離2小時再接觸,尤其要避免過早接觸孕婦和兒童。
所以,對健康的大衆而言,每年進行常規的體檢項目即可,沒有必要做PET-CT檢查。
#清風計劃##謠零零計劃##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PET-CT、腫瘤标記物...這些高大上防癌體檢要做嗎?[N].菠蘿因子,2020.10.23
[2]CT輻射大嗎?會緻癌嗎?體檢要不要做CT?[N].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19.5.30
[3]辟謠 | CT掃描緻癌?[N].健康人報,2018.5.2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