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1773字,閱讀需 6 min 左右。
菊花,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曆史,是我國傳統名花。
早在東周,就有“九月榮菊”的記載;《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描寫,偉大的屈原是以菊花自比的第一人。三千多年來,還有許許多多關于菊的詩篇為人稱頌。不同的詩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境,筆下的菊也綻放不同的風姿。
牡丹以富貴著稱,蘭花以名貴著稱,菊花以傲霜著稱,并與梅、蘭、竹并稱“花中四君子”。菊,隽美多姿,卻不落入嬌豔妩媚之流,反倒有素雅、堅貞的美名。
詩人們賦予了菊花廣泛而深遠的象征意義,譬高尚、堅強、正直不屈、高雅純潔等等,把各種美好的情操加諸于它,視它為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人格和氣節的寫照。
今天,我們先來賞兩朵隐士的菊。
東晉 陶淵明 《飲酒》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七
秋菊有佳色,度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觞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複得此生。
雖然菊花在東周已有記載,屈大夫以它自比,但真正開創“菊文化”的,是晉代陶淵明。
他出身名門,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是浔陽最有勢力的一族,雖然他這一支已落魄,但其實并沒有冷寂到門無車馬喧的地步。
詩中其實很明确說到了“結廬在人境”, 緊接着也問道,為什麼能做到“而無車馬喧”呢?——無他,“心遠地自偏”。
心,達到了一種超脫了世俗、淡然的境界,“心遠"便是對那争名奪利的世界采取冷漠的态度,不願随波逐流,自然也就疏遠了奔波追逐俗世利益的人,此而讓自己處于僻靜的地界。“車馬喧"不僅是實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當時那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整個官僚群體。
陶淵明的心是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拘束的,他的隐逸是真隐逸。
蘇轼說,萬人如海一身藏;
中國道家哲學說,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閑逸的生活不一定要到山林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田園在我們的内心裡。
就是這麼一個真隐士,在自己的庭園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擡起頭來,“悠然見南山”。 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明·石濤 《陶淵明詩意圖冊》 故宮博物院藏
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
南山之物還有∶日暮的岚氣,若有若無,浮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這其中的意境,想要說出來,卻找不到合适的語言。邏輯上的語言,無法闡述這種意境的微妙,這已然是一種哲學的感悟了。
陶淵明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原本也很想做一番“大濟于蒼生”的事業,然而當時的官場政治黑暗,東晉氣數已盡,政客們都在鑽營取巧、裝腔作勢。他是愛孩子的,為了十個孩子,為了養家,他也勉強自己出去做官。
他也做了幾次官,最後在離家很近的地方,作了八十三天小官,但是不痛快。上級來檢查,耍威風,要他束帶去見,他不願丢下尊嚴,所以袖子一甩,回家去也。
他回家做什麼呢?讀書。讀書是為什麼呢?不為功名、隻為自己開心;他彈琴,但他不通音律,他的琴是一張“素琴”。素到什麼程度呢?連一根琴弦都沒有。
《南史隐逸傳》上說,“潛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張”。李白也說: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
他每次喝醉就開始撫那把素琴,彈完以後就跟朋友說:“我醉了,要去睡了,你自便吧。”(李白有詩曰: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他彈的是無弦琴,但天籁都在他心中,他聽到了大自然的歡欣;他不考究,沒什麼禮數,他喝着施舍來的酒,但盡情歡暢地喝;他讀閑書,不為功名,隻為了“不樂複如何”。
他愛書、愛琴、愛酒,愛菊花。陶淵明的東籬下有菊花,他對菊飲酒,嘯歌采菊。
菊花顔色美好,沾着露水,采摘下來泡在酒中啜飲,菊花酒讓他感覺到,更加遠離了世俗人情。如此逍遙,不禁一飲而盡杯中酒,執起酒壺再來一杯。
醉後提筆寫下“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觞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落後一切歸于寂靜,飛鳥歸入山林,歡快地鳴叫。在東籬下長嘯也好,歡歌也好,就這樣逍遙自在地度過此生吧。
這兩首詩都屬于《飲酒》系列,都是陶淵明醉後所作,酒醒後修改潤色。
菊花,也伴随陶公的千古名篇,成為了隐逸的高潔之花。
本文系“文海雜覽”獨家稿件,歡迎讀者點贊轉發。
“點贊” 的 永 遠 18 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