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鏡微創手術切口描述?最近,68歲的梁阿姨情緒有點低落,她發現自己雙腿的膝關節後方都長了一個腫物,腫物慢慢變大,腫脹感也越來越明顯,還出現了各種活動受限的問題,嚴重影響生活,于是到醫院就診,檢查發現是複發的“雙膝腘窩囊腫”,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關節鏡微創手術切口描述?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近,68歲的梁阿姨情緒有點低落,她發現自己雙腿的膝關節後方都長了一個腫物,腫物慢慢變大,腫脹感也越來越明顯,還出現了各種活動受限的問題,嚴重影響生活,于是到醫院就診,檢查發現是複發的“雙膝腘窩囊腫”。
原來梁阿姨十多年前就曾因為腘窩囊腫做過切除手術,現在膝後還清晰可見手術疤痕。接診的是清遠市人民醫院骨科五區主任王湘江,他經過綜合考慮,建議梁阿姨進行關節鏡微創手術,僅有3個5毫米手術切口,既可以治療膝關節内病變,又可以切除腘窩囊腫。
手術幾天後,梁阿姨雙膝關節疼痛緩解,腘窩囊腫消失,自己能下地行走活動,順利出院。
骨科常見疾病,中老年人尤其多見
腘窩囊腫是腓腸肌内側頭與半膜肌肌腱之間的滑囊膨脹形成,是腘窩内滑液囊腫的總稱,又稱Baker囊腫。大多是由于滑囊發炎或者繼發于關節内部病變産生積液,積液在關節腔内壓力持續升高,然後通過膝關節後内側室腓腸肌與半膜肌之間一個非常薄弱的裂隙樣結構,向後内側腘窩部擴張形成囊腫,是目前骨科的常見疾病。
“還是繼發性比較多見。”該院骨科五區醫生楊浪介紹,腘窩囊腫可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繼發性多見于中老年人,腘窩囊腫的形成大多由于膝關節半月闆損傷、感染性因素、關節炎或是膝關節退行性疾病,這種囊腫大多是與關節腔相通的;原發性多見于兒童或青少年,腘窩囊腫多由腓腸肌内側頭與半膜肌肌腱滑囊直接形成,并不與關節腔相通。
而腘窩囊腫的症狀與囊腫的大小、有無合并關節内疾病相關。在早期,通常無臨床症狀,可表現為膝後觸及腫塊,部分則表現為膝關節後側或後内側疼痛、憋脹感及關節僵硬感,有時會出現膝關節過伸疼痛。
當腫物增大或合并關節炎症時,會出現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關節腫痛。還有部分患者的腘窩囊腫會破裂進入軟組織,典型表現為小腿突然的疼痛,有時伴小腿腫脹。在小腿、内踝或足背出現變色或瘀斑。
可以同時治療關節内疾病
腘窩囊腫的治療方案需要根據患者的症狀及囊腫類型決定。
對于囊腫小、無症狀的腘窩囊腫可暫不處理,通常可自愈或進展十分緩慢。對于囊腫大、合并膝關節炎、有疼痛、腫脹症狀的,或是雖然沒有疼痛,但是囊腫體積比較大,彎腿的時候已經非常困難了,影響患者的日常功能,這類的腘窩囊腫則需要行手術治療,因為囊腫無法自愈,也沒有特效藥治療。
“要是按照以往常規手術治療,手術采取膝關節後側大‘S’或大‘Z’切口将囊腫切除,不僅手術創傷大、切口不美觀且容易複發。”楊浪說,傳統的手術方法切口長度可達10厘米,是典型的“小手術、大切口”;而且手術不能處理關節内疾病和關節囊内的單向流通現象,術後複發概率高達50%以上。
另一種就是關節鏡下切除腘窩囊腫。通過關節鏡下微創治療腘窩囊腫,不易損傷血管神經,還可以同時治療關節内疾病,比如半月闆損傷、滑膜炎、軟骨損傷等,既治療關節内疾病又切除了腘窩囊腫,做到“一術多治”。
“手術創傷小、切口小、術後恢複快,而且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複發率也會大大降低,是目前主流的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楊浪補充說。
為什麼容易複發?
囊腫本身來講就是一種易複發的病變,無論是在腘窩這個部位還是在身體的表淺部位,隻要是囊腫,囊壁沒有完全切除幹淨,就比較容易複發。而且由于腘窩這個部位比較特殊,位置比較深,一旦發生囊腫,囊腫不太容易完全切除幹淨。
腘窩囊腫是和關節腔相通的,會有一個關節的一個單向閥門,關節液隻能從關節内進入囊腫,而不同囊腫返回到關節腔裡,所以比較容易出現腘窩囊腫,在手術的時候,即使把整個囊壁全部切除了,但是沒有對這個關節後面,破漏的管道進行一個結紮封閉,那麼手術後人就會有液體從關節腔内,流到鍋裡面去,造成囊腫再次複發和形成。但是想要找到這個破口有時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所以有時候手術中,沒有辦法完全做到原則性的切除和結紮,造成手術後容易複發。
【撰寫】陳之瑜 劉秋宜
【通訊員】彭可明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