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02 19:24:56

《孔乙己》作為魯迅先生的代表作,是國人語文教育的必讀文章。

上學時候讀《孔乙己》,除了感覺難背外,還會随着鹹亨店裡的人一起嘲笑孔乙己這個滑稽的老頭兒。

但随着年歲的增長,我們經曆的事情越多,也就越不願再去嘲笑孔乙己。因為我們慢慢發現,我們自己在很多時候就是孔乙己。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1

鹹亨店鄙視鍊

重讀《孔乙己》,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故事開篇長衫和短衫的區别。

然後姐突然警覺,在鹹亨店這家不算高檔的酒家中,竟然也是個等級森嚴的小社會。

來往的食客明顯被分為兩派,一派是坐着喝酒的,另外一派是站着的。一般情況下,坐着喝酒的人身着長衫,站着喝酒的人都是短衫。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2

長衫累贅,一般隻有脫離體力勞動的人才經常穿着,他們顯然更有錢,可以多花些錢,在鹹亨店中悠閑地坐着享用美食。

而這種待遇,是那些疲于奔命的短衫幫所沒有的,他們隻舍得花幾文錢,在櫃台外面站着喝酒。

一長一短,一坐一立,明着是寫穿着和消費習慣,暗裡卻是在寫兩個階級之間的區别。

大多數情況下,這兩派人各自在自己的圈子裡,井水不犯河水。但,偏偏就有孔乙己這樣一個異類,他身穿長衫,卻站着在外面喝酒。

文章中寫過,孔乙己讀過幾年書,但沒有取得功名,也沒有什麼别的本事,日子過得拘謹,因此,他沒有進去到裡面喝酒的資本。但卻始終穿着長衫,來顯示自己讀書人的身份。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3

實際上,這樣的穿着暴露了孔乙己内心真實的想法,他想加入長衫幫,但卻沒有資格。

單就賺錢方式和認知來說,孔乙己和短衣幫的人是異類,他瞧不起短衣幫的人,因此,他就成為了遊離在兩派之外的邊緣人,沒有人接納他,也沒有人願意理會他。

進不去的長衣幫,瞧不起的短衣幫,孔乙己就成了鹹亨店中最為尴尬的一個存在。沒有人真正願意理他,當别人主動與他搭話時,就是想看他出醜,進而取笑于他。

這是鹹亨店中,一場曠日持久的集體狂歡。

衆人一般笑什麼?笑孔乙己的貧窮,也笑他在貧窮後不合時宜的言論和舉止。

他們笑孔乙己,明明日子越過越窮,卻還是要在短衫幫面前擺譜,顯示自己的不同。

孔乙己第一次出場時,出手闊綽,在櫃台上大大方方地“排”出了九個大錢,人們故意提起他偷何家的書的事,孔乙己當衆下不來台,忙為自己狡辯,說自己是“竊”,不是“偷”,讀書人的事不能算偷。

而正是他發表的這一通關于“偷”和“竊”的理論,讓大家笑得人仰馬翻。此時,大家就是在笑他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還是不願放棄讀書人的身份。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4

而作為被嘲笑的對象,孔乙己維護自己尊嚴的方式,是無力且蒼白。

“偷過書”的他,沒有辦法反駁别人對他的指控。就隻能用賣弄文墨的方式來做一場毫無邏輯的詭辯。而越是這樣,鹹亨店裡的人就笑得越歡,也就越瞧不起他。

鹹亨店的掌櫃深知這一點,也經常随着衆人一起找由頭嘲笑孔乙己。而大家在嘲笑他的時候,往往都是用孔乙己的最引以為傲的讀書人身份:“你真的讀過書嗎?”……“你怎得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呢?”

每當這時,孔乙己就會被問得滿臉窘迫,醜态百出,而看客們卻會因此爆發出巨大的哄笑聲。

其實在古代,秀才的錄取率非常低。整個清朝二百六十年的時間裡,平均每年隻有兩千多名秀才。

看似錄取的人數不少,但若是算上遼闊的疆域和很多複習生上,能中秀才的人的确屈指可數。

因此,沒有功名的孔乙己,隻不過是萬千讀書人中普普通通的一個,他沒有那麼好,但也算不上特别差。不過鹹亨衆人還是要拿這一點來刺痛孔乙己,他們就是要在孔乙己身上尋找優越感。

如何尋找優越感?

長衫以最貴的地位和資産來嘲笑孔乙己學藝不精,以此彰顯自己是個“人才”。短衫以落魄和貧窮嘲笑孔乙己讀書無用,以此來論證自己之所以不讀書的原因。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5

其實,鹹亨店并非是高檔酒樓,因此,日常出入這裡的,也不過是社會的中下層。

對于真正的上層來說,鹹亨店的所有人,包括那位他們眼裡尊貴無邊的丁舉人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下層人。但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還是要拿同類的弱點來取樂。

弱者拔刀向更弱者,這是魯迅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說的。

所以孔乙己被嘲笑也說得通了。

由于孔乙己是在櫃台外面站着喝酒的,因此,經常嘲笑他的人,也大概率是和他一樣在外面站着喝酒的短衣幫。

這些人在平日裡也許受盡讀書人的白眼,但在鹹亨店中就肆無忌憚聚在一起去嘲笑比他們更弱,混得更差的“讀書人”孔乙己。人性的惡,被展現地淋漓盡緻。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6

而孔乙己被嘲笑時,接力想要維護僅有的自尊,于是他找到了“我”,要向“我”展示回字的四種寫法時候。

“我”心中想的是:“乞丐一樣的人也配教我”。根本沒有耐心聽他說話,在他要蘸水寫字的時候,提前走開了。

作為一個隻有十二歲的小孩兒,“我”的眼中本應該沒有階級差别,但在鹹亨店整體氛圍的熏陶下,“我”自然而然就産生了和那些大人們一樣的想法了。

“我”其實是一個業務能力算不上過關的夥計,整天看掌櫃和客人們的臉色,是可以被呼來喝去的角色。事實上,“我”也處于鹹亨店鄙視鍊的底層,但有了孔乙己,“我”的“地位”自然就要高一點了。也可以和衆人一起看不起他。

鄙視這件事,原來不止發生在有階層差異的人之間,在同階層之間,會表現得更加赤裸也更加醜陋。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7

而處在鄙視鍊最底層的孔乙己,就真的活該受到這樣的欺辱嗎?

孔乙己的體面

處于鄙視鍊最底層的孔乙己,最大的錯處,無非就是不合時宜罷了。他明明窮困潦倒,不事生産,偶爾偷竊,他還要穿長衫,咬文嚼字。這讓一衆在水深火熱的人找到了嘲笑他的理由。

而孔乙己面對群體性語言暴力唯一能想到的反擊方式就是用自己肚子裡的墨水鄙視回去。

這是社會賦予他的體面。

受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影響,中國社會多少都會對讀書人抱有一定的尊重。士農工商的封建等級劃分更讓讀書人理所當然地排到了第一,孔乙己勉強作為一個“士”,有着天然的優越感。

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受人尊敬的“士”都必須要有功名傍身。

鹹亨酒店衆人對有功名的人的态度與對孔乙己截然不同。在結尾,說孔乙己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喝酒的客人提起丁舉人的時候滿是:“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嗎?”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8

一個“竟”,一個“偷得的嗎”,這兩處描寫,無一不透露着尊重。表明在鹹亨酒店中的人看來,丁舉人是絕對不可得罪的特權階層。而沒有功名,混得特别差的孔乙己,就是可以任他們欺負的對象。

而這個被嘲笑的對象,在想方設法維護自己的體面。

每當被衆人嘲笑時,孔乙己就會說出一大堆晦澀難懂的話,雖然這些話後來都成為了鹹亨店衆人發笑的重要原因,但在孔乙己看來卻是自己與衆不同的身份的顯現。

他們笑他不事生産,裝腔作勢,他就笑他們沒讀過書,沒有見識過讀書人的世界。

與一直穿着短衫的人不同,孔乙己的那件長衫雖然破舊不堪,但也至少證明他有融入長衫幫的可能。

文中雖然沒寫明,但可以想象到,孔乙己應該是見過比他高一個階層的世界的,從他讀過幾年書這件事看出,孔乙己的家境應當還算不錯,後來也許是因為意外而家道中落,最終才不得不流落街頭。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9

他就用長衫、知識這些他昔日榮光的遺迹來維護自己的體面。

然而孔乙己沒有始終沒有明白,面對鄙視最好的辦法,不是要明察秋毫地用自己的本就為數不多的優勢鄙視回去,而是要奮發圖強,做到真正讓世界看得起。

孔乙己無法放下他為數不多的讀書人的架子,去從事生産,隻能和鹹亨店的一衆看客打無聊的嘴仗。

其實孔乙己并非全無特長,文中指明孔乙己寫得一手好字,可以靠此為生。但他本人實在太懶,經常不好好完成工作,連人帶書一起失蹤。久而久之,也沒有人找他寫字了。

沒有經濟來源的孔乙己,隻能想到偷竊的方法,他在何家偷書,在丁舉人家偷東西,被發現了就都會被暴打一頓。在他的臉上經常挂着不同程度的傷痕。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10

而即使是這樣,他還要穿長衫喝酒,豪氣地在櫃台上排出九個大錢。孔乙己的長衫是破爛的,打着補丁的。但他卻能做到甚少拖欠酒錢。一旦他的名字出現在記賬的闆子上,不出一個月他一定帶着錢來結清。

連“我”都因此認為孔乙己品行是最好的。

不過後來他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差,到丁舉人家偷東西,被打斷了腿,拖着兩條斷腿在一個蒲團上,用手“行走”。

此後,他隔了好長時間沒有來鹹亨店。最後一次來的時候,拖着斷腿來打酒,掌櫃的要讓他還錢,他說還不起,但這次卻可以用現錢買一壺酒帶走。

及時結清酒錢也是孔乙己維護自己體面的一種方式。他或許窮得吃不上飯,但也要在鹹亨店裡買一盤茴香豆,配着酒吃。

他明明很窮,卻處處都要彰顯自己不窮。

這很像現在精緻的年輕人。明明收入很低,卻也要刷爆信用卡去買名貴的東西。他們透支自己未來的收入,來實現現在的滿足。

殊不知這樣的超前消費讓他們的經濟狀況越來越糟。就和孔乙己一樣,想要體面卻終于沒有體面。

其實大家都沒明白,真正的體面,不在消費習慣上,那些都隻是虛無空頂的外物而已。

年少不懂孔乙己的感悟(年少不懂孔乙己)11

這些外物是真正有實力的人的外在表現,并非是他們真正受到尊重的原因。

而孔乙己們對此是沒有清晰的認知的,他們以為穿了長衫就能進鹹亨店坐着喝酒了。殊不知,穿了長衫,還需要買葷菜,還需要與之相配的實力。

不過我無意對這種行為展開批判。因為我深知階級躍升之難,在無盡的黑暗中,偶爾穿一兩次長衫,也無可厚非。

隻要不像孔乙己一般,将自己弄的面目全非就好。

長大後,我們都成了孔乙己,即使在生活的重壓下僅能喘一口氣,卻往往硬着頭皮,去爬上高處隻為了短暫的舒适的吸氣。

卻往往在舒适後,從高處跌往更低處。

另一方面,我們也如那些短衫幫的人,總是喜歡嘲笑比我們更弱的人,以此來尋找我們的存在感。

最後還是用魯迅先生的話來作為結束“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