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回家和父母吃飯是聚餐嗎

回家和父母吃飯是聚餐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4 02:18:11

家,

就是親人在一起,

吃很多很多頓飯

鐘二毛

1

回家和父母吃飯是聚餐嗎(為什麼要回家吃飯)1

真要講起來,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關于回家吃飯。

我是1976年出生在湖南一個小鎮上,19歲離開家鄉到外地上大學。19歲之前,關于“父母”、關于“家”的這兩個詞語,很多畫面都定格在一張木頭方桌上,傍晚,日暮,甯靜,祥和。我們家住在路邊,偶有鄉鄰路過,會扯一嗓子:恰飯冒得(方言:吃飯沒有)!

飯桌是個規矩之地。坐着,不要站着,更不要走動;坐直了;碗要端起來,不能撲在桌上;不能拿筷子敲碗;夾菜要一筷子下去,夾到哪塊是哪塊,而不是東翻西撬;給長輩盛飯端過去,要兩隻手捧着;斟酒要先給老人,哪怕他不喝酒......

飯桌是個訓導之地。印象中,幾乎每天晚上吃飯,父母總有講不完的大小道理。這些道理的緣起,有時候是自己身上的事,有的是别人的事,有的事父母之間的事。“你今天哪裡做得不對”、“聽說那誰的事了吧,你們長大了可不能這樣”、“唉,這個事我也搞錯了”......多年以後,這些話頭子,仍在耳邊。

飯桌上有娛樂之時嗎?很少!“娛樂”二字,對于40後、50後的父母,是個生僻詞。

這就是我對飯桌、小時候回家吃飯所有的記憶。一生所有的品格,好的、不好的、惹人愛、招人嫌的,全建立在那張方正桌子上。

回過頭來看,每天無比嚴肅的吃飯時間,流淌的除了父母之愛,還有維系中國農耕社會幾千年的鄉間傳統。

2

可是,為什麼時間走着走着,進入到今天這個無比現代的社會,“回家吃飯”,突然成為了一個話題呢?

在很多次公衆演講中,我一直談到我自己的一個觀察發現。我說啊,人類曆史有三次真正的革命:第一次,人在進化過程中開始可以獨立行走,雙手得到解放,可以幹更多事,工作效率提高,存活幾率提高;第二次,蒸汽機出現,火車這些家夥出現,人們可以去遠方,遷徙、雜交和融合有了可能;第三次,互聯網普及,人們不用去遠方,但已經去了遠方,牛得不行。

我們正熱火朝天地生活在第三次革命中。互聯網讓我們交流方便,打開手機天下大事瞬間知道,微博微信這些社交工具甚至讓我們找到了小學同學、托兒所的小夥伴!但是,伴随便利、快捷,新問題也随之誕生,那就是人們交流沒有了深度、廣度。大家每天的生活看上去很熱鬧,實際上,無比的孤獨。我們貌似每天發很多信息,其實我們隻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時間回到136年前。1879年,挪威中年人易蔔生發表劇作《玩偶之家》。這部社會劇一搬上舞台,“出走的娜拉”即刻成為百多年來一直讨論的話題。娜拉為什麼出走?為了自由與解放。一樣的,陷入網絡中現代都市人,也渴望自由與解放,不回家吃飯便成了解決路徑之一。

為什麼不回家吃飯?因為要跟朋友或者陌生人見面、吃飯、交流。

3

話題扯得有一點遠,沒關系,沒走遠。現代都市人不回家吃飯的原因,當然不僅僅是希望獲得深入交流。這隻是之一。

地球人都知道,現代人不回家吃飯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兩種:

回家和父母吃飯是聚餐嗎(為什麼要回家吃飯)2

第一種,我忙啊,要加班,加完班還要接待客戶,接待完客戶還有應酬,老闆都去,我敢不去麼?我不去應酬,你給我發工資、供房還貸啊?

第二種,工作了一天,真的好累,我就是不想回家,一回家,少不了老媽又問這個那個,女朋友什麼時候找到,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要孩子。我想自己到處走走,逛逛街、逛逛公園散散步,獨處一下,安靜安靜。

還有第三種嗎?吃喝嫖賭、遊手好閑、野人一個?這個不在今天讨論的範疇。

怎麼破?

第一種,誰也沒法阻止你去應酬,因為确實沒有人幫你供房還貸。但我覺得我老媽講得對,既然有了家,有了孩子,你就應該多一種能力:兼顧的能力。兼顧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是可以訓練的。它一定有技巧。段子說得很好:沒有時間?擠擠就有了。

第二種,我覺得情有可原。現在一線城市,北上深廣,典型的高壓鍋社會,人需要排解和釋放。日本男人下班後、回家前,到酒吧裡喝一杯,不也就是這個意思嗎?這總比帶着一股怨氣回家,邊吃飯邊和家人鬥嘴好吧。當然,這種情況偶爾可為之,不能成為永遠的借口。

所以,我說,回家吃飯,是現代都是人身上很複雜的一個穴位。因為它有複雜性,所以不能簡單地把罪責歸在誰頭上。既不完全是孩子的錯,也不是老人的要求太高,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4

回家和父母吃飯是聚餐嗎(為什麼要回家吃飯)3

當然要呼籲更多的人回家吃飯!

真的不能把忙當做不回家吃飯的理由!

美國有個教育學家,名字叫莎莉•路易斯。她有本書,蠻暢銷,叫《喚醒孩子的才華》。其中書中寫道:“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

是不是可以煽情地說一句特别文藝的話:家,就是親人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頓飯。

5

回家和父母吃飯是聚餐嗎(為什麼要回家吃飯)4

有人可能會記得《大學》裡有這麼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思就是講,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很多問題就曉得是怎麼回事了。這話不一定好理解,鐘二毛這個人愛講故事,我就講個故事把。這個故事還是件真事:

我們家隔壁老王前幾年過來深圳帶孫子。因為他兒子基本上天天應酬到半夜。有次,他兒子王先生在電梯裡跟我說:“嗨,孩子現在屁點大,知道什麼,等老子這幾年把錢賺夠了,再好好陪他。”

好了,老王退休前是英語老師,所以把小孫子的英語教得特别好。指家裡的任何一個物件,小孫子都能說出英文。有天,家裡來了客人。客人不相信五六歲的孩子能背這麼多單詞,于是考他:“書本怎麼說呀?”小男孩說:“Book。”“蘋果怎麼說呀?”“Apple。”問了很多,都對答如流。突然,小男孩反問了,說:“叔叔,電風扇英語怎麼說?”這個叔叔一下子回答不出來。沒有想到的是,小男孩當着很多人的面說:“叔叔、叔叔,你可真是個白癡。”

回家和父母吃飯是聚餐嗎(為什麼要回家吃飯)5

回家和父母吃飯是聚餐嗎(為什麼要回家吃飯)6

回家和父母吃飯是聚餐嗎(為什麼要回家吃飯)7

(完)

想看鐘二毛每天熱點分析?想看犀利不一樣的文章?鐘二毛微信公衆号(微信号zhongermao1995。或者微信直接搜“鐘二毛”三個字)等着你。鐘二毛,小說家,故事狂人、時評人。居深圳。鳳凰衛視《社會正能量》、楊錦麟主持節目《夜夜談》等節目談話嘉賓。出版有長篇小說《小中産》、《我們的怕與愛》,随筆集《永遠不跟青春說再見》等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