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失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年齡增長與噪聲損傷。
除此之外,遺傳因素(包括先天與後天的)、耳毒性藥物,還有很多耳部疾病都可以導緻聽力損失的發生。
其中,90%的聽力損失都是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在這種類型的聽力損失情況中,耳蝸中原本健全的毛細胞受到了損失。在這些受損傷的區域,神經細胞不再産生電沖動,結果造成信息的缺失或有誤。
▲聽力損失的原因及症狀
通常,頻率越高的區域越容易受到損傷。因此,高頻聽力損失是最常見的聽力損失之一。
高頻聽力損失為2000-8000Hz範圍内的聽力下降,這會使得本來就很輕柔的高頻聲聽起來更加困難。
這些高頻音包括t,sh,f,p和s等,可表現為對女性和兒童的聲音不敏感,聽不到鳥鳴聲甚至門鈴聲等。
為什麼越高頻的區域越容易受到損傷?
頻率越高的區域越容易受到損傷是由很多客觀因素決定的。主要與外耳道的自然共振效應、耳蝸的解剖結構和聽神經的分布有關。
▶ 外耳道的自然共振效應
在頻率為2kHz-4kHz範圍内的,外耳道對聲音的增益最大,可在鼓膜處放大10-15dB。
研究表明噪聲引起的聽力損失常常位于噪聲頻率之上的一倍頻程處。
外耳道自然共振峰為2kHz-4kHz,故最容易導緻4kHz-6kHz頻率範圍内聽力損失。
▶ 耳蝸的解剖結構
耳蝸的外形似蝸牛,呈螺旋狀。耳蝸基底膜上不同區域感受不同頻率的聲音,蝸底感受高頻,蝸頂感受低頻。
但是不論是高頻聲還是低頻聲,均需通過蝸底周基底膜的振動自下而上傳播,因此感受高頻的基底膜更容易疲勞和受損。
此外蝸底也更容易受到耳毒性藥物的侵害。
▶ 聽神經的分布
聽神經的外層由來自蝸底的神經組成,傳送高頻音;中心部由來自蝸頂,傳送低頻音的神經組成。
外傷、缺血、缺氧等理化環境的變化,都會最先影響來自高頻的外層神經。
綜上,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很多聽力損失都是先從高頻開始了。
聽力損失為什麼很難及時發現?
輕中度聽力損失的患者,在安靜的環境中不太明顯,因為大多數聲音依然可以聽見。
然而,當環境中充滿噪音時,他們理解對話會變得困難和吃力。
而有趣的是,聽力正常者和聽力受損者對于過響的、難聽的聲音的感受基本是一緻的。也就是,對于聽力受損者,如果聲音大了同樣也很怕吵。
這就是聽力損失通常不會被立刻發現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果你發現聽力下降了,或者在嘈雜環境中聆聽有困難,一定盡快安排時間去做一個專業的聽力檢查,及時了解自己的聽力情況,聽取專家的建議,及早發現,及早幹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