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比亞迪,大多數汽車中控按鍵都不用中文的。
一方面是受到國外汽車工業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英文和圖标用起來比中文更簡潔一點。
以前車都是進口而來,成了一種習慣
首先,中國的汽車工業,以前是比較落後的,汽車基本上靠進口,進口過來的東西,一般來說就不會是中文。
而且英語在近現代一直都是世界的通用語言了,各個車企為了把車子出口到各個國家,中控按鍵自然而然地也就用了英文,德國人也用英文。
山西師大有論文,《英語是如何成為國際語言的》上面講。
從1607年開始,英國每建立一個殖民地,都會把英語作為行政語言,英語就跟随着英國的擴張在全球風行了。
随後,英語通過美國、英國這些國家的演繹,成為了世界的通用語言,廣泛地用。
說人話就是:世界各地的車子中控都是在用英文的,不是說到了中國了,懶得改成中文,日本也用英文、德國也用英文,其他地方也是差不多的。
還有一個需要講的是:中國開始合資生産汽車的時候,“國外的月亮更圓”的觀念還比較嚴重了。
所以說:中控用英文不但沒有形成什麼阻力,大家會覺得更加高級了。
《管理學報》期刊上面有論文,《中國消費者評價進口産品的影響因素研究》上面講。
改革開放前期,中國消費者幾乎在所有産品類别中,都青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産品,而國産産品的形象都是偏于負面的。
說人話:當初的合資車中控,如果你買過來,它直接好心給我們換成個中文,我們有可能覺得:不好,這東西是不是不行?是負面的。
就好比CHANEL、LV這些奢侈品,如果賣到中國來,logo不寫成英文了,就寫香奈兒、寫路易威登這個中文,大家看到第一反應是什麼?假貨!反而沒有高級感了。
另外,在早期的時候,這些合資車表面上稱之為“國産化”,但實際,都是國外的零件買好,在國内把它拼拼起來而已。
拿大衆來說好了,《汽車與配件》期刊上面有論文,《上海大衆30年開拓創新的合資路》。
1983年,上海汽車在車間裡面,由CKD小組負責組裝第1台桑塔納,那個時候,車上面的國産化率隻有2.7%。
也就是說:零件基本上就是進口的,原裝的零件上面印刷的基本上也都是英文的。
所以說:中控按鍵用英文不用中文,就慢慢地好像成為了一種習慣了。
這就好比:美國職業籃球聯賽,我們一直都習慣了叫“NBA”,是不是?
除非是官方有規定,不然的話,一般我們叫“美職聯”是相對會比較少的,那現在隻能叫“美職聯”。
從使用的角度看,英文會更加簡便
說完曆史了,我們再來講講使用體驗。很多時候按鍵用英文,确實會比中文更加簡潔、方便。
《包裝工程》期刊上面有論文,《中英文字可視化信息與形态編排設計比較研究》上面講。
英文字母形體清晰,編排設計相對靈活,而漢字的密度大、分量重,對空間的利用率比較低,常用于趣味性或者藝術性為重點的編排。
說人話:英文字母的簡潔是天生的優勢,而且空間利用率會更高。
中控按鍵本來就是蠻小的一塊地方,密密麻麻,還那麼多,就不太适合中文。
比如說:ESP,3個字母,是吧?中文叫什麼?叫“車身電子穩定系統”。
你看,那麼小一塊,手指甲大的地方,刻個“ESP”還能看,手指甲上面寫着“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微雕了,是吧?要拿放大鏡看了,這個就有點吃不消了,是吧?
中控按鍵不用中文,是國外曆史習慣
總而言之,汽車中控按鍵不用中文,是大多數的、國外的一個曆史習慣,德國人也是用英文的,大家都用英文,到了中國,也持續了用英文的這麼一個習慣。
另外,在中控按鍵上,我們想換,換上去,沒有英文這麼簡單明了,功能性和方便性不行,動不動就會變成微雕,看不清楚這個按鍵到底是幹嘛用。
一口氣搞懂車上所有按鈕的用法
很多按鈕,我們開車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中文看不清,英文還看不懂了,對不對?而且我從來還沒去按過。
這些按鈕,不常見的:一個方塊的、一個三角的、一個車子上面有2條斜線的、一個車子邊上有個三角形的。
這個是一個歎号,黃的;這個是一個歎号,紅的。這個是圓的,像小太陽,又是個白的。
這些我們不常見的按鈕,好像很多車子都有,到底是幹什麼用的?按下去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想知道這些很簡單,關注「備胎說車」,回複關鍵詞「配置」就可以了。
每天給你一段汽車實用小幹貨,文字、音頻、視頻都有,挑你自己喜歡的版本就可以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