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交通工具有着悠久豐富的曆史,自國家出現以來,就受到曆朝曆代的重視。
在河汊交錯的江南,舟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人們遠行的首選交通工具就是舟,無數文人墨客都曾以舟賦詩。有李白的詩為佐。
《渡荊門送别》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實際上在古代舟就是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據《說文解字》記載遠古時期的共鼓和貨狄兩個人“刳木為舟,以濟不通”,說明我國很早就掌握了造船的技術。從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出舟字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像一隻小船的樣子,今天的舟字是從甲骨文直接演變而來的。
馬 車
在内陸出門遊玩或是遠行,
中國馬車的曆史源遠流長。
甲骨文的車字就像先秦馬車
的簡筆畫一樣,由于甲骨文
的字形不固定,有時字形有
所省簡。到了金文時期實際
上還是象形字,中間的軸,
方框是車廂,上下兩橫是車
輪的直視圖。
古代的水陸交通憑證
鄂君啟銅節
節是水陸交通運輸憑證,相當于現在的交通運輸通行證。鄂君啟節為戰國時期青銅器物,1957年安徽省壽縣城東丘家花園出土。銅節分舟節和車節兩種,用時雙方各持一半,合節驗證無訛才發生效力,舟節長30.9厘米,寬7.1厘米,厚0.6厘米,有錯金銘文9行165字,主要用于水路運輸通行;車節長99.6厘米,寬7.3厘米,厚0.7厘米,有錯金銘文150字,主要用于陸路運輸通行。
銘文記載了公元前323年,楚懷王發給鄂君啟舟節和車節的過程,并詳細規定了鄂君啟水路、陸路交通運輸的路線、運載額、運輸種類和納稅情況,是研究戰國時楚國交通、政治、經濟、地理和商業賦稅制度的珍貴資料。
辇本來指古代用人挽拉的辎重車,後來特指君後所乘的車,或與輿合稱為辇輿。
辇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呈現出二夫挽車狀,生動反映了古代以人拉車的場面。
說過了辇,我們再來說說輿。
輿本來是車子上裝載東西或供人乘坐的部分,後來也作為車輛的代稱,再後來辇輿相混淆,指人擡的車,也就是後世的轎子。
從甲骨文字形上看輿字象四隻手擡着車的樣子,就像圖中所示一樣,但宮廷中的輿要比這氣派得多,輿子到隸書階段下面的兩隻手演變成了一橫兩點,就成了今天的樣子。
除了以上幾種交通工具,我們從古人詩中還知道,古人還乘坐這些出門。
《所見》作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韓陵道中》作者:王庭筠
石頭荦确兩坡間,
不記秋來幾往還。
日暮蹇驢鞭不動,
天教仔細數前山。
從古至今,随着時代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交通出行的越方式越來越多,給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陸地上的汽車,海洋裡的輪船,天空中的飛機,大大縮短了人們交往的距離。即使千萬條路,千萬種交通方式,最重要的還是它們能帶我們到達最期盼的地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