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前綴”、“後綴”,是語言文字中常見的現象。就是在事物名稱的前面,或後面加上一個能夠起到修飾和限制作用的簡短字詞,從而對該事物作了更加具體明确的表述。
試舉例如下:
一、“嫲”與“子”(或“仔”):有近似“母、子”的意思,是家具形體大小的表示。
如:“刀嫲”指砍柴、伐木用的較大的刀;“刀子”指削鉛筆之類的小刀。其間還有專用的“蔗刀”、“煙刀”、“裁紙刀”等等。
笠嫲”指能遮蓋全身的較大的鬥笠;“笠子”指以遮蓋頭部為主的小鬥笠。笠子有時可以臨時代替扇子用,風力還更大,在收割之時,常用來扇(手旁)去谷堆上面的稻葉雜草等,故又被稱為“葉谷子笠嫲”。(“葉”是“拂去”的意思)。
“勺嫲”指通常廚房舀水的較大的水勺;“勺子”指餐桌上用的湯勺,還有更小的,則是湯匙或藥匙之類。
“嫲”與“子”作後綴,還旁及其他事物,如聲音很大,稱為“大嫲聲該”;“下小雨”稱為“落雨子”等等。
二、“嫲”、“牯”、“公”、“子”:是用于區分禽畜類的性别或大小。
如:“狗嫲”指雌性狗或已經産子的母狗;“狗牯”指雄性狗;“狗子”指小狗等。(豬、牛、羊等均同)
“雞嫲”指母雞;“雞公”指雄雞。此外,還有“閹雞”指去掉睾丸的雄雞,農村俗稱“結雞”。還有“層年老結雞”,即飼養了一年以上的閹雞,其滋補效果更好,民間常用來供坐月子的産婦食用,使其奶汁質量更好,嬰兒會更健壯。
三、鋤頭也有分“公”、“嫲”:即以其鐵闆部分的寬、狹、厚、薄來區分。
鐵闆部分比較狹長,而且較厚,專門用來對付石頭、石子或特堅硬的土層的,稱為“镢頭公”;鐵闆部分比镢頭公較寬、較薄的、即最常見的一般菜園裡用的鋤頭,則相對稱為“镢頭嫲”。因為此種镢頭最為普及,所以通常就簡稱為“镢頭”。另外對于配套的“公母螺絲”,也會依其形象而稱之為螺絲公、螺絲嫲(即螺帽)。
四、外洋傳來的事物則往往前綴一個“洋”字或“番”字。
如:煤油稱為“洋油”、有彎勾的鎖頭稱“洋鎖”或“番鬼鎖”;肥皂被稱為“番枧”或“番子蠟”;火柴稱為“洋火”;地瓜稱為“番薯”;喇叭稱為“洋号”;有棉紗作芯的蠟燭稱為“洋蠟燭”,其底部是平的,便于安放;有金屬杆的布雨傘稱為“洋遮”或“洋傘”;對外國人稱“番鬼、番婆”或“洋鬼子”。另外對不會講客話的人,則統稱“學佬”(據說是“福佬”的轉音,另一說是“河、洛”的音轉。河、洛是傳說中的“河圖、洛書”,是華夏最古老文化的源頭)。
五、前綴“野”字,是指不合乎禮法的親屬和非人工栽培的植物或禽畜。
如:“野老婆、野老公”指婚外的情侶;“野狗、野貓、野豬”指沒有主人的流浪狗、流浪貓和山豬。對非婚生子女,則稱為“樂人子”(“樂”字讀陰平聲,下同)。
六、人稱中後綴的“嫲”與“鬼”:大都是罵人的貶稱,女的稱嫲、男的稱鬼。
如:“懶屍嫲”、“妖孽嫲”、“饞食嫲”、“敗家嫲”、“賊婆媽嬷”、“韶嫲”、“樂人嫲”(指偷漢婦人)等等。罵男人,則後綴一個“鬼”字,如“铳打鬼”、“殺頭鬼”、“水浸鬼”、“短命鬼”……另有“教師嫲”則指常常自命不凡地教訓别人的婦女;“老虎嫲”則常指幹活力氣大的婦女或是會兇狠地罵人的婦女。
另有罵不争氣的或短命的青年為“敗家子”、“爛子”、“二流子”、“兆債子”(即讨債子)等等。
(來源:永定新聞網 塗祥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