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王昌齡有詩《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邊塞詩主要描寫了秦漢兩代出擊匈奴的故事,表現了塞外遠征的艱苦和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
詩中的“龍城飛将”如此厲害,竟可以拒胡人于國門之外,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究竟是誰呢?
李廣說
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認為,詩中“飛将”指的是李廣。
李廣先祖為戰國時期秦國名将李信。李氏一族有傳習射箭的傳統,世代接受【仆射】這一官職,因此李廣自幼便精于騎射。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作戰勇猛,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命為漢中郎。
漢文帝時,爆發了七國之亂,李廣參與平亂有功,因此成名。
此後,他便長期駐守北部邊疆以防守匈奴進犯。由于李廣擅長騎射,作戰往往身先士卒,異常勇猛,他還善待士兵,與其同甘共苦,因此李廣部隊的戰鬥力很強。
李廣是天水人,這裡是伏羲、女娲、軒轅故裡,古代就有“龍城”之名。
李廣守邊時,匈奴畏服,把他稱為“飛将軍”,長時間不敢進犯漢境。
因此,詩中“龍城飛将”的說法可以說通。
李廣在北境駐守的區域大都位于陰山一線,詩中“不教胡馬度陰山”,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以上原因,讓李廣說流傳至今。
衛青說
衛青是漢代自韓信後被封的第一個大将軍,後又因讨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大司馬,行太尉職權,掌管天下兵馬,可謂是一時無兩。
衛青出身低賤,為平陽公主的騎奴,後因為姐姐衛子夫進宮受寵,而被漢武帝重用。
衛青一生數次出擊匈奴,累有戰功,為最後漠北之戰大破單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龍城是匈奴的祭天之處,也是其王廷所在。
衛青首次出擊匈奴,便是奇襲龍城,打得匈奴毫無防備,斬敵首級700餘,取得大勝,可謂“飛将”之名。
衛青雖不以擅長騎射聞名,但是他統兵的軍事才華卻是漢武帝時期的翹楚。
因此,衛青不愧于“龍城飛将”之名。
衛青一生對匈奴,7戰7捷,
- 奇襲龍城,斬敵700餘;
- 兵出雁門,斬敵數千人。
- 奇襲高阙,擊敗匈奴白羊王、樓煩王,控制河套地區,全甲兵而還;
- 兵出高阙,擊敗右賢王,俘虜匈奴百姓1.5萬人,牲畜數幾十萬頭;
- 二出定襄,斬敵數萬人,俘虜匈奴貴族數千人;
- 漠北之戰,徹底打敗單于主力,讓匈奴數十年不敢南犯。
衛青讓匈奴聞風喪膽,不敢再踏足陰山之南,正好和“不教胡馬度陰山”相呼應,順理成章。
此外,王昌齡可以說是衛青的鐵杆粉絲,對衛青的崇拜之情猶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一發而不可收拾。
可以想象,他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将自己的偶像——衛青代入其中,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再以戰功和戰績而論,
- 李廣對戰匈奴70多次,大多是小勝,也有戰敗被俘的記錄,因此一生沒有被封侯;
- 衛青對匈奴7戰7捷,一次勝利比一次大,直至漠北之戰徹底擊潰匈奴主力,戰功累著,官至大将軍、大司馬,深得武帝寵信。
顯然,衛青更适合“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
李廣衛青說
- 李廣守衛邊境,曆經三朝(漢文帝、景帝、武帝),曆經大小70餘戰,作戰勇猛,被匈奴人成為“飛将軍”,數年不敢犯境,真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 衛青出擊匈奴,7戰7捷,将漢朝匈奴攻守的形勢徹底倒轉過來,使匈奴數十年不敢南犯,可謂是漢朝武功最盛時的第一名将。
李廣、衛青,一守一攻,各有功勞,都非常重要,因此有人認為“龍城飛将”是同時指李廣衛青兩人。
- “龍城”是指奇襲匈奴王廷龍城的衛青;
- “飛将”是指“飛将軍”李廣。
王昌齡生活在唐朝中期唐玄宗時代,雖然處于開元盛世,但邊疆仍然不甯靜,
- 西有大食,蠶食西域;
- 南有吐蕃,擾亂邊境。
王昌齡希望盛唐可以像強漢那樣,擁有為國征戰的将士,可以折服四周的外敵,讓他們不敢犯境。
這麼看來,“龍城飛将”應該是泛指保衛邊疆的優秀将士。
到底指的是誰?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