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總是想盡各種方法,非常重要的一點,尤其是低端教師,要"堅持兒童立場",從學生的思維出發,漠視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心理活動的豐富性、靈活性和生成性,是當前學科教學中至為要害的一個問題。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絕不是一張白紙,他(她)往往是帶着自己的經驗進入學習的。
教書的都是成人,學習的卻是兒童,成人的思維和兒童的思維很多時候是不一樣的。為此,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兒童的角度,從兒童的視角思考問題,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關于教學,牛獻禮老師是這樣認為的:學習就是"學走路",教學要學會"撓癢癢",課堂上要"挑動群衆鬥群衆"。
1. 學習就是"學走路"
"走路"是一定要自己學會的,沒有一對父母糊塗到不教孩子"學走路"。我們可以想象,小孩子在學走路時,作為父母,剛開始是扶着他走,然後是拉着他走,再後來是跟着他走,最後是放開手讓他随意走。聯系到學生的學習,"學走路"的教育隐喻即為:學習是自己的事,别人隻能提供幫助,但無法代替,必須高度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那麼,應該怎樣去培養呢?
不妨對比以下兩種做法:孩子問媽媽:"蜜蜂為什麼能嗡嗡嗡地飛,而蝴蝶卻飛起來沒有聲音呢?"第一位媽媽循循善誘:"孩子啊!蜜蜂嗡嗡嗡地飛是因為它的翅膀震動地快,而蝴蝶震動地慢啊!";第二位媽媽沒有直接告知,而是與孩子一起做實驗研究:拿起一張紙,先是慢慢地扇,然後快速的扇動,讓孩子在觀察、比較中體會物體振動的快與慢産生的結果有什麼不同。
哪位媽媽的做法更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增值"呢?顯然是後者。因為學生自己學會的"會"與老師教會的"會",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會",也是兩個不同水平的"會"。葉聖陶先生講"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也正是當代教師所應當具有的專業自覺。應該像第二位媽媽那樣,給學生提供适切的自主學習活動空間,讓出話語權,讓出探究權,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體驗,自己去辨析。"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決不暗示。"唯如此,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和自主學習能力才會逐漸增強,才能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2.教學就是"撓癢癢"
"撓癢癢"是隻有撓到"癢處"才能解癢的,否則會造成"癢的地方沒撓到,不癢的地方使勁撓,結果還是癢。"教學要撓到學生的"癢處"的教育隐喻就是要"瞄準"學生的認知障礙,"瞄準"學生學習的困惑之處、疑問之處。波利亞說:"教師講什麼不重要,學生想什麼比這重要一千倍。"隻有真切地撓到學生的"癢處",才能把學生表面化的學習變成充滿思考的學習過程,讓學習真正發生。
為此,教師需要做好"學情調研",搞清楚哪些是學生已經會的,哪些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哪些是需要教師引導、講解才能學會的。教學要精确到與學生的需求相聯系,對學生易學已懂的内容,在教學設計中要淡化,對學生難學未懂的内容,在教學設計中要重視。
教師要"教所當教"。學生已會的不教,自己能學會的不教,教了學生也不會的不教;教師集中力量教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易混、易錯、易漏的點,教學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識,教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有益的内容。
"好課似看山不喜平"。好的課堂不應該是"風平浪靜"的,應該有"波瀾起伏"。課走到一個闆塊,就設置一個"坎兒",學生需要用力"跳一跳摘果子",才能讓思維更多維、更深入,才能使學生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之感,才能帶給學生認知能力上的解放與超越。
3.隐喻三:教師要"挑動群衆鬥群衆"
數學知識是教師講清楚的,還是學生想清楚的?顯然,教師講得清楚并不意味着學生就能想清楚。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知識的理解,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合作交流會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挑動群衆鬥群衆"的教育隐喻就是構建"互動——對話"式的課堂形态,讓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成為一個探索與交流的過程,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對話後産生的思想,不是1 1=2,而是1 1﹥2。
"互動——對話"式的課堂首先需要設計好适切的問題,在問題的引領下讓學生展開思考、讨論;其次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交流、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并捕捉價值。評議的重點不僅關注學生方法的對或錯,更要關注學生的想法是否有價值;對學生出現的困難提供幫助,包括提供有助于深層思考的數學問題以及必要的指導、幫助、歸納、提升,真正促進思維(包括方法等)的優化。同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耐心傾聽、樂于表達、善于反思、勇于修正的技能和習慣,學生從中學會欣賞他人、接納他人,學會修正自己,使得他們更好的進步和成長。
高明的教師善于"借力",撥動"問題之球"在學生之間流轉,以保證互動的廣度和深度,借同伴之力促學生"想清楚";善于"挑撥",挑起學生間的認知分歧,讓學生在争論中對知識"越辯越明";善于"使壞",摧毀學生原有的認知大廈,引他們重新"搭蓋"。
牛獻禮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現任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數學教師。撰寫的八十多篇教學論文在國家級教育期刊上發表或獲省級以上獎勵,主持研究的六項教科研成果獲省級獎勵。數十次應邀赴全國各地講學,深受好評。
本文内容引自牛獻禮微博文章,想了解更多牛老師教學經驗及課堂教學經驗分享,可收看牛獻禮《小學數學 數與代數教學(第2學段)》
詳情請點擊鍊接小學數學 數與代數教學 第2學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