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氣陰,宜宅家搗鼓好吃的!
起鍋,倒油——
不一會兒,鍋裡熱力翻湧,大泡小泡頂破了油面,滋啦滋啦作響。
場面有些熱鬧,你們來猜猜看我做的是什麼?
廣東和福建的小夥伴們看到圖片,一定率先按捺不住内心的雀躍。
因為我做的,是大家年節時候的老相識:油角。
熟花生碎、熟黑白芝麻、椰蓉、白砂糖混合拌勻,舀幾勺鋪在面皮中心。
先把面皮捏合,再輕撚成内旋的褶皺,帶小花邊的餃子形狀便凸顯而出~
小餃子一個個跳下油鍋,鍍上一層金光後,變得酥香焦脆。
咬一口,酥皮撲簌簌落下,嚼吧嚼吧綻放出濃烈的香甜,呷幾口茶水和它作配,便越發停不下來。
縱使是一貫抵制“熱氣”的廣東人和抗拒“熱量”的小年輕,也會乖乖地和這道古早味點心握手言和!
那,要是将内裡的甜餡換成鹹口的咖喱呢?我想,你們一定也會愛上!
之前我在馬來的街頭嘗過幾回,就被這“鹹口的油角"勾走了三魂七魄,回國後念念不忘咖喱角。
咖喱角,也叫咖喱蔔,其實可以理解為以咖喱調餡制成的鹹味油角。
它已有幾百年的曆史,但起源卻無從查證,流傳的版本五花八門:
葡萄牙肉餡卷餅(Empanada)、印度薩摩薩(Samosa)、英國酥皮肉餡餅(English Cornish),都有可能是它的原型。
無需糾結它的确切源頭,這種争議恰恰印證了它的好吃,不好吃大家才懶得争。
咖喱角在馬來的路邊攤随處可見,品牌化熟食店、當地的宜家也會售賣。
馬來人一日三餐,乃至下午茶、宵夜場都少不了它,真正是當地的國民小吃、平民恩物~
從造型和内餡上,馬來的咖喱角可分為三種,分别是“馬來式”、“中式”、“印度式”。
馬來式咖喱角,呈新月造型,和油角異曲同工。
餡料上,是用土豆或者沙丁魚餡搭配各種香料一起炒制而成的。
與它相似的,是中式咖喱角,或呈新月造型、或呈半圓造型。
稍有區别的是,中式咖喱角會加水煮蛋進來,口味豐富一些。
而印度式咖喱角則有明顯的造型差别,一般都是捏成矩形或三角的形狀。
我今天演示的是大家熟悉的馬來版本。
内餡以咖喱土豆為主導,肉類、蔬菜的可選擇範圍很廣,豐儉由人。
時值初夏,正當季的豆子和鮮菇是不能錯過的。
炒香焖煮後,一同納入餡料,吃起來便多了幾分粉糯、鮮甜。
你們也可以由着自己的喜好,加入胡蘿蔔,玉米等,将顔色、口感營造得豐富一些。
在面皮的制作上,咖喱角和中式油角大同小異,唯一的不同在于面團裡的油脂添加。
中式油角一般用豬油來揉面,增加面團的延展性,提升起酥效果。
而咖喱角更貼合西式面點,用黃油揉面,起酥之外,黃油的馥郁奶香和咖喱的辛香碰撞起來也别有韻味。
靠着“先香奪人”的本事,讓食客心甘情願淪陷~
- 咖喱角 -
[ 食材 ]
酥皮:中筋面粉300g 無鹽黃油60g 冰水100-110g 鹽1小勺 糖1小勺
餡料:雞腿肉/雞胸肉200g 黃皮/黑皮土豆350g 洋蔥70g 口蘑80g 青豆30g 蒜末1大勺 咖喱葉1小撮(可選)食用油1大勺 咖喱粉3大勺 生抽2大勺 糖1大勺 鹽1大勺 清水100ml
此配方可做16個咖喱角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譜 ]
1.中筋面粉300g加入1小勺鹽、1小勺糖混合均勻,倒入60g切塊的無鹽黃油,切拌均勻,搓成砂礫狀,再加入100-110g冰水揉成團
面團先松弛10分鐘,再揉光,蓋上濕布,繼續松弛1小時
夏天建議放入冰箱冷藏松弛;可用無味色拉油替代黃油,但香氣會降低
2.切丁的雞腿肉/雞胸肉加入1大勺咖喱粉、1小勺鹽拌勻腌漬10分鐘
3.土豆切丁,泡清水去除多餘澱粉;洋蔥、口蘑切丁
4.起鍋加入2大勺食用油,煸香蒜末洋蔥丁,加入咖喱葉、2大勺咖喱粉炒香,加入雞腿肉煸炒變色
加入土豆粒、青豆、口蘑炒香,加入2大勺生抽、1大勺糖、2小勺鹽調味,加入100ml清水煮10分鐘,起鍋前大火收汁濃稠,冷卻待用
5.松弛好的面團戳長,分成16等份,揉圓壓扁擀平,包入35g餡料,收邊,捏花紋
6.起油鍋,燒至五六成熱(160度),放入咖喱角炸3-4分鐘,定型後不停翻拌,炸至金黃撈出
7.可搭配泰式辣椒醬食用
炸的時候聞着香,吃不着!逼得饞蟲翻湧,咕咚咕咚地“擊鼓”抗議。
别急,先給咖喱角施加一道“魔法”——泰式辣椒醬,将炸物的油膩鎮壓鎮壓~
咖喱角的餡料撐得飽足,一口咬下,醬泥biu了出來。
先是一抹辣意襲來,而後又被咖喱的鮮香覆蓋,舌尖上應接不暇。
不由得發出喟歎:是記憶裡熟悉的味道啊~
世界之大,一個地方的美食,常常能在另一片土地找到孿生兄弟。
經常我做了某種食物,你們會留言說,這不是我們那兒的XX嗎?
哈哈,還是那句話,好吃的食物長了翅膀會飛。
如果你們吃慣了本土甜口的油角,今天不如也來試試這奇妙的南洋風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