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鄉村振興15個鎮?◎徐報融媒記者 竺怡辰安居樂業是廣大老百姓所追求的安居,才能樂業、興業,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徐州鄉村振興15個鎮?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徐報融媒記者 竺怡辰
安居樂業是廣大老百姓所追求的。安居,才能樂業、興業。
以前,村内房子是低矮磚瓦房,路面也坑坑窪窪,垃圾随意堆放。如今,一排排白牆黛瓦、典雅整齊的小洋樓矗立眼前;樓前樓後,越冬花木依然蔥翠;商業街兩側,醫務室、健身廣場、籃球場、圖書館、村史館等設施一應俱全。這是豐縣師寨鎮小韓村的今昔比照。
在豐縣改善農民群衆住房條件工程開始後,小韓村迅速啟動,将原小韓、魏莊、孫莊3個自然村連成一片,建成了占地136畝的新型社區,安置農戶828戶,村容村貌也大變樣。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好不好,首先看住房。小韓村的變化,是我市改善農民群衆住房條件工作的一個縮影。自2018年9月,全省開展蘇北農民住房改善工作以來,我市以《徐州市加快改善農民群衆住房條件工作實施方案》為藍圖,完成改善戶數總計42323戶。
從改善農民住房,到美化鄉村環境,再到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如今的徐州鄉村,生機勃勃。
民意所向 發展所需
農房改善的出發點
“衣食住行”是衡量百姓幸福指數的基本指标,作為其中重要一環,使居者有其屋,成為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
省委書記婁勤儉在蘇北調研中指出,推進蘇北地區農村群衆集中居住,是鄉村振興的需要,符合“四化同步”要求,各地的探索實踐也表明完全符合群衆的願望。
睢甯縣有近80萬群衆生活在農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是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時光倒回到4年前,睢甯村莊布局散亂,“弱、窮、髒、亂、散、差”是許多村莊的寫照。2015年,睢甯縣委、縣政府率先實施縣鎮村“三級”統一規劃,實現總體規劃、空間布局、産業發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生态環保等“多規合一”。按照“縣城近郊的向縣城集中、鎮區周邊的向鎮區集中、其他村莊向規劃布局點集中”的原則,把400個行政村、2800餘個自然村組,優化調整為“1 5 10 138”城鄉布局,即1個縣城主城區、5個中心鎮、10個特色小城鎮以及138個集中居住點。其中,138個居住點包含9個撤并鄉鎮所在地社區、94個新建居民點和35個保留居民點。整體完成後,将實現40%的人口在縣城居住、30%的人口在鎮區居住、30%的人口在農村居住的“433”人口居住格局。
“1 5 10 138”城鄉布局,突出功能完善,農民居住環境“品質化”。近日,記者來到邱集鎮王樓社區,隻見兩層小樓整齊排列,道路幹淨整潔,花草樹木、亭台池塘景色優美,路燈、綠化、超市、醫院等配套設施齊全,居民不出小區就能享受到完善的生活服務。居民開心地說:“環境也好,衛生也好,生活水平提高了,群衆心情舒适了,人精神也好了,這就是我們新農村最大的好處。”
彙聚民智 因地制宜
農房改善的着力點
“老房屋拆除,新房屋去哪裡建?”“我們現在選出了幾塊适宜新建的選址,大家來看看,最終選在哪?”……這一問一答來自豐縣小李莊村和魏堂村聯合召開的村民代表座談會。據小李莊村支部副書記霍春雷介紹,為了選址,這樣的村民代表座談會已經開了好幾次了。“大夥看了好幾處地址,最終根據多數人意見,選擇了靠近237國道的這個地塊。”
尊重農民群衆意願,最大限度為農民群衆進行“個性化”量身定制,是豐縣改善農民群衆住房條件工作的最大特色。
2018年以來,豐縣落實省和徐州市加快改善農民群衆住房條件工作的部署要求,把農民住房條件改善擺在首位,同時體現人性化要求,在綜合考量村莊房屋情況、農民群衆承受能力、收入情況、農民群衆意願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絕不貪大求快,不搞“一刀切”,堅決杜絕強制拆遷、趕農民上樓等問題的發生。
“先規劃後建設,是豐縣改善農民群衆住房條件工作的最基本要求。”豐縣住建局局長、縣農房改善辦主任李明文說,為優化全縣鎮村布局,豐縣聘請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擔綱設計,确定了“1 12 十百千”城鎮布局結構。
根據規劃,2020年,全縣共安排實施改善農民群衆住房條件項目38個,預計年内可改善農民住房條件7000餘戶。豐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宏濤介紹,為充分尊重農民群衆意願,在居住去向、建設或安置方式、房屋形成和具體戶型方面,全部讓農民自主選擇。“對自願進城入鎮落戶的農民群衆,采取貨币化補償等方式;對自願留鄉的農民群衆,采取置換、流轉等方式處置原宅基地。”
在師寨鎮河畔田園新型農村社區,一幢幢兩層和三層别墅整齊矗立,十分漂亮。據介紹,河畔田園集聚了小李莊和魏堂兩個行政村的安置房,共建有169幢樓房和8幢一層的老年房。小李莊村村民霍召華說,自己不想住高層,就選了135平方米的兩層别墅。“當時新村的選址、戶型、面積都是根據老百姓意見進行設計的。”
“在戶型的設計上,更是一家一戶地統計征詢。每家希望面積多大、兩層還是三層,都一一填表登記,彙總後形成詳細方案,比如兩層建多少、三層建多少、大中小戶型各多少,全部是一對一定制。”霍春雷說。
“老百姓的房子怎麼建,當然要由老百姓說了算。”豐縣政協副主席、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韓以振說。該縣在規劃建設中,采取“三先三後”原則,即先征詢後啟動、先統計後設計、先上房後拆除,充分保障百姓利益。
群衆得實惠 發展得空間
農房改善的生命力
農房改造,使群衆得到了實惠,發展獲得了空間。
沛縣有着近50年的煤礦開采史,采煤沉陷區面積262.5平方公裡,涉及7個鎮(街道)、近30萬人。近年來,沛縣以采煤沉陷區居民搬遷為突破點,突出集中居住區、園區、景區“三區”引領,着力改善農民群衆住房條件、轉變農村生産方式、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确保農村居民“搬得出”“住得下”“過得好”。
其中最顯著的收效是沛縣以園區為引領,興産業促就業。讓老百姓得到的實惠不僅在于住上了新房,還鼓了腰包。沛縣圍繞集中居住區布局産業園區,形成“農民10分鐘就業圈”。重點圍繞沛北采煤沉陷區,打造5平方公裡的沛北經濟開發區,聚焦高新技術、紡織加工、糧食加工流通、機械制造、光伏發電等五大産業,引進賽福納米、江龍炭材等40家企業入駐,提供5000多個崗位。同時,創新提升沛縣經濟開發區,優化整合8個鎮級工業集中區,構建“1 1 8”産業園區布局,吸納搬遷農民就近就地就業。
與此同時,沛縣做深商貿物流樞紐區,打通農民就業“最後一公裡”。圍繞推動現代服務業深入農村,以投資30億元的洲業汽車廣場、投資25億元的中通物流等一批遍布城鄉的商貿物流項目為引領,打通城鄉物流配送“最後一公裡”,由中國郵政沛縣分公司牽頭,引入阿裡巴巴“菜鳥平台”,整合圓通、韻達、天天等8家企業,搭建150多條共配渠道,形成了物流配送“沛縣模式”,帶動全縣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被商務部在全國推廣。目前,全縣共有7000餘家農村電商,年銷售額60.5億元,直接吸納2.8萬餘名農民就業。
沛縣還以綠色食品産業園為引領,放大現代農業優勢促就業。圍繞集中居住區大力發展綠色稻米、養生牛蒡、優質果品等8個高效綠色産業和農副産品加工物流園區、上海外延蔬菜基地,不斷優化現代農業布局,确保農戶有穩定的保障、充分的就業和持續的增收。積極推行龍頭企業 合作社 農戶的模式,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全縣村企對接多達30萬畝基地,帶動農戶10.6萬戶,戶均增收8000餘元。做好現代農業 鄉村旅遊的文章,獲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和四星級示範園區各1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