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法官正登錄“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
“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界面
“法官,我的賬戶被凍結了,現在外跑長途運輸,加油、吃飯沒法付款。急!”一個周末的深夜10點,被執行人趙某在河北一高速服務區加油時發現賬戶被凍結,焦急之下,他通過“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很快就與身處數千裡外的廣州互聯網法院執行法官取得聯系。雙方經過溝通後,趙某不僅順利跑完了長途,還在法官組織下和申請執行人進行視頻約談,雙方達成執行和解,案結事了。
執行難,是司法領域的“老大難”問題,也是推進法治建設的一隻“攔路虎”。破解執行難,是一場關乎民心民願的攻堅戰,更是一場關乎公平正義的保衛戰。為“切實解決執行難”,廣州互聯網法院向科技借力,用信息化助推智慧法院建設,在全國首創“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當事人通過手機輕輕一點,即可随時随地與執行法官實現溝通交流、視頻約談、上傳證據、下載文書以及在線辦理其他執行業務,有效打通“線上執行最後一公裡”。據統計,該系統上線逾3個月,已經在1326個案件中得到運用,提升申報财産率13%,壓縮執行辦案用時14%,促進糾紛快速解決,助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章程 通訊員劉夢薇
基層實踐:隻需一部手機 随時随地聯系法官參與執行
“隻需通過一部聯網手機,當事人随時随地就可以聯系到我們溝通執行事宜。”近日,記者來到廣州互聯網法院執行局,執行法官劉啟正通過手機登錄“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查看身在外地的被執行人剛剛通過手機上傳的财産申報材料。
記者通過法官現場操作演示看到,如果有當事人未成功撥通廣州互聯網法院執行局電話,其手機便會馬上收到短信提醒:“您好,這裡是廣州互聯網法院,您剛才撥打的電話暫時無法接通,請您點擊本短信下方鍊接,通過‘E問執達’聯系法官、查詢案件或辦理其他相關業務。”點擊上述短信中發送的網址,當事人便可進入“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界面,按照界面提示注冊登錄後,即可在線辦理“常見問題咨詢、個人案件查詢、留言咨詢法官、移動舉證”等執行有關業務,且溝通内容全程留痕。
“‘E問執達’系統突破了傳統辦案工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廣州互聯網法院執行局局長賴俊斌表示,“在實踐中,出于對電話溝通的依賴,不少當事人與法院聯系還是習慣于撥打電話,但電話溝通一般僅限于工作時間,且通話内容無法留存、不能直接上傳或接收圖片、文檔、音視頻資料等問題。”基于此,廣州互聯網法院研發打造“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哪怕是非法官上班時間,哪怕當事人身在外地,抑或有突發情況,都能及時聯系上經辦法官,了解執行案件信息,實時參與執行。
“不光是對當事人,對我們而言也非常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質效。”劉啟法官感慨道,“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既能滿足當事人多元司法需求,踐行“24小時不打烊”服務承諾,又能有效減少法官的重複性、機械性工作。在回複當事人前,法官還可以根據當事人咨詢的問題,事先做好查閱案情等必要的準備,使答複更具針對性,有效提升執行工作質效。
該系統對法官還有督促辦案的作用。“當執行法官在一天内沒有在‘E問執達’即時回複當事人,系統會自動向法官發送短信提醒,當出現兩天時間仍未回複的情況,系統将自動通知部門負責人。”廣州互聯網法院執行局副局長賴廣鑫表示。
典型案例:貨車司機深夜被困服務區 運用“E問執達”促執結
“沒想到都不用趕去法院,周末晚上還能聯系上法官,解決我的燃眉之急,太感謝了!”被執行人趙某為法院的高效智慧執行連連表示感謝,感歎“和法官聯系這麼高效、便捷,切身感受到了司法的溫度和力度。”
趙某是一名貨車司機,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被債權人告到了廣州互聯網法院。由于逾期未履行生效判決,債權人向法院申請了強制執行。立案執行後,劉啟法官通過線上 線下的方式,向被執行人趙某送達了執行通知書、報告财産令等執行文書,但均沒有獲得趙某的回應,劉啟法官多次撥打趙某的手機号碼也無法打通。此後,廣州互聯網法院依法作出裁定,通過最高人民法院“總對總”查控系統,對趙某名下的銀行賬戶、微信賬戶等進行凍結。
2021年9月4日晚上10點,正在跑長途送貨的趙某在河北一高速服務區加油時,突然發現自己的微信付款賬号被凍結,彼時,他身上的現金也不多,付不了加油費,隻能暫時停留在服務區。
彼時,查到法院電話後,趙某也顧不上是周末的晚上,想着打電話試試,但電話無人接聽。令他沒想到的是,挂斷電話後,趙某的手機馬上收到了一條短信,告知他可通過法院的“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聯系經辦法官,趙某按照指示操作,成功向法官發送了留言信息。随即,身處廣州的劉啟法官手機收到了“E問執達”發出的提示短信:“您有1位當事人的留言,請盡快處理。”點擊短信卡片,劉啟法官看到了當事人的留言。
随即,劉啟法官通過“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與趙某進行了詳盡溝通。考慮到趙某的處境,劉啟法官當即指引趙某通過“E問執達”進行财産申報,并盡可能提交相應的證據材料,同時在第一時間将相關證據材料轉給了申請人的代理律師,并組織雙方就微信解除凍結一事進行了協商。
次日一早,劉啟法官就趕到法院,解除了對趙某微信付款賬戶的凍結,以便趙某能跑完高速。在趙某順利将貨物送達目的地後,劉啟法官又組織趙某與申請執行人進行了視頻約談,最終,雙方就債務的履行達成了分期付款的和解方案,這起執行案件得以圓滿結局。
成效展望:壓縮執行辦案用時14% 推動切實解決執行難
“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自去年9月正式上線以來,截至去年12月,已經在1326個案件中得到運用,累計信息交互15341條次,收到當事人上傳的文檔、圖片等證據材料1455份,其中在8小時外非工作時間累計信息交互3211條次,有效修複458名失聯被執行人聯系方式,提升申報财産率13%,壓縮執行辦案用時14%。
廣州互聯網法院将進一步利用互聯網前沿技術破解執行難題,不斷增強當事人的司法獲得感。為助力“切實解決執行難”,廣州互聯網法院下一步将深化執行機制創新,豐富“E問執達”功能亮點,加強宣傳推廣,進一步提升群衆知曉度,并對接專利代理公司,從5G智能短信推送方法和推送系統兩個維度為“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申請發明專利,鞏固數字法院建設成果。同時,着眼于完善“AI執行”,提升執行分析結果與執行措施匹配的精準度并适時推廣,為化解各類疑難複雜執行案件提供更多思路。
記者手記
亮劍執行頑疾 彰顯司法正義
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着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廣泛凝聚團結奮進力量,打造全國法治城市标杆。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要實現這個目标,離不開健全和完善司法體制機制,讓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的保障。
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無疑是當事人權益能否切實兌現的關鍵一環。執行難,作為司法領域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成為法治建設進程中的一塊頑石,不僅削弱了司法權威,影響了當事人權利保障,還阻礙了公平正義的實現。
廣州互聯網法院在全國首創的“E問執達”智慧執行辦案系統,正是破解執行難題、助力解決群衆最為關切的“急難愁盼”問題的生動寫照。
該系統将信息技術和執行工作深度融合,構建起一套形成閉環的智慧執行生态圈,充分利用移動端服務當事人,突破傳統辦案工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在法官與當事人之間架起一座溝通橋梁,讓信息多跑腿,讓群衆少跑路,不僅使當事人了解案件渠道更加暢通與便捷,也進一步保障人民群衆在執行領域的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一項為民、便民、利民的司法服務創新,彰顯了司法溫度,讓公平正義觸手可及。
為“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廣州法院牢牢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主線,改革創新,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為打造全國法治城市标杆貢獻出司法智慧和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