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詩經》中的“二南”指

《詩經》中的“二南”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5 15:25:22

《詩經》中的“二南”指(詩經二南釋義)1

《詩經》之《周南》與《召南》兩篇中“周南”與“召南”的意思,曆代治《詩》學者解釋不一,以《毛詩序》之“周公”、“召公”、“南化”說與朱熹之“國名”說流傳最廣。《毛詩序》:“《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驺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唐孔穎達《毛詩注疏》:“直言‘周’、‘召’,嫌主美二公,此實文王之詩,而系之二公。”宋朱熹:“周,國名。南,南方諸侯之國也。文王使周公為政于國中,而召公宣布于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成王立,周公相之,制禮作樂,乃采文王之世,風化所及民俗之詩,其得之國中者,雜以南國之詩,而謂之‘周南’,言自天子之國,而被于諸侯,不但國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國者,則直謂之‘召南’,言自方伯之國被于南方,而不敢系于天子也。”此外還有地名或地域說。如《史記·燕世家索引》:“詩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陽,故曰南也。”《韓詩》:“二南在南陽、南郡之間”。

從《詩經》産生的背景和功用來說,将“周”、“召”解釋為周公、召公,顯然比朱氏國名說更合理,故筆者以為《毛詩序》可從,“周”、“召”應為周公、召公。

對“南”字的解釋,除“南化”、“南國”等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更值得關注,即“南”或為樂調之名。宋王應麟《詩地理考》《呂氏春秋》:“禹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候禹于塗山之陽,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程氏曰:“鼓鐘之詩曰‘以雅以南’。季劄觀樂,有舞南籥者,二南之籥也。《文王世子》:‘有胥鼓南。’則南之為樂信矣。《孔叢子》雲:‘孔子讀詩曰:吾于二南,見周道之所成。’”《左傳》吳公子劄觀周樂,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儀禮注》:“昔大王、王季居岐山之陽,躬行召南之教,以興王業,及文王而行周南之教以受命。”)

“南音”說是關于“二南”中“南”字最早的解釋,但漢宋以來一直未引起《詩經》學家的重視。王應麟首次引用後,才逐漸為後世所注意。清朱右曾《詩地理徵》及尹繼美《詩地理考略》均曾引之。尹繼美《詩地理考略》:“詩樂之南音,本出于南國,凡效其章節而作詩樂者皆名南。”

劉毓慶先生《詩經圖注》:“‘南’是一種樂調,因産生于中國的南方,所以叫‘南’。猶如今之‘眉戶戲’,因産生于陝西的眉縣、戶縣,而被稱作‘眉戶’一樣”,“《周南》當是采用周公從南方帶回來的樂調而演唱的歌子,不一定都産生在南方。有些詩篇可能是采用了原歌的句子作為起興,有些則是對原作作了修改。”夏傳才先生《詩經發祥地初步考察報告》:“這是說這種樂調,是夏禹時代的一種樂調,塗山在南方,夏禹娶塗山之女,在洽川治水。後來夏啟封支子立有莘國,因而這種樂調流傳在洽川。”

《呂氏春秋·音初》篇:“凡音者,産乎人心者也。感乎心則蕩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觀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於樂,不可隐匿。故曰:樂之為觀也,深矣。土弊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世濁則禮煩而樂淫。鄭衛之聲、桑間之音,此亂國之所好,衰德之所說。流辟、誂越、慆濫之音出,則滔蕩之氣、邪慢之心感矣;感則百奸衆辟從此産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樂;和樂以成順。樂和而民鄉方矣。”從這段話大概可以理解周公、召公“取風”之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