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部分人有社恐嗎

大部分人有社恐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21:46:36

周淼(化名)小的時候膽小得很,每回跟媽媽一起走親戚的時候,她都愛躲在媽媽身後,冒出個小腦袋,怯生生地看着人們。媽媽這時候都會解釋說:“不好意思,淼淼太内向了,不怎麼愛和人說話。”周淼那時候知道,原來自己這樣是因為内向。

後來,周淼長大了,不再躲在媽媽身後,但她還是不愛和人說話。路上遇到認識的人,甯願繞路也不想打招呼;喜歡打字溝通,不喜歡通電話;能線上解決,絕不線下見面。網上沖浪的次數多了之後,周淼知道,原來自己這樣被稱為“社恐”。但是在人均“社恐”的當下,周淼真的是“社恐”嗎?

你了解的社恐不是真的社恐

深圳市康甯醫院焦慮障礙科張優介紹,社交恐懼症又稱社交焦慮障礙,是指對各種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過分的、不合理的、持續的恐懼,并因此選擇回避,或承受極大的壓力和焦慮。

社交恐懼的核心表現是顯著而持續地害怕在公衆面前可能出現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為,擔心别人的嘲笑、負性評價自己的社交行為,并在相應的社交場合持續緊張或恐懼,在别人的有意或無意的注視下,更加坐立難安。并因害怕在人前出醜或難堪而盡力回避各種社交場合等明顯影響個人的生活職業和社會功能。常見于青少年期或成人早期,男女罹患的幾率均等。

通常情況下,社交恐懼症患者會存在一定的身體反應(軀體症狀),如出汗、臉紅、口幹、胸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在公共場合進食、公開講話、在他人注視下簽文件、遇到異性、學校等環境下,身體反應會更加明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周淼并不是醫學定義的“社恐”,而可能是一種以“社恐”之名拒絕社交的“僞社恐”。

内向的人就是社恐嗎?

張優表示,很多内向的人會誤以為或被誤以為是“社恐”,兩者雖有相似之處,但實際上的區别很大。内向是一種性格特征,而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害怕被别人審視或評判。兩者最大的區别就是,内向者是不喜歡社交,而社恐者更多是不敢社交。

内向者相比于社交更喜歡一個人呆着,而社恐者對特定的社交情景會有持續并且強烈的恐懼感。内向者會擔心别人的眼光,但不會有強烈的自我批判,社恐者會害怕在社交中出糗、被指責、被批評。内向者會在認識之初感到比較強的不适,但熟了之後會緩解,社恐者覺得每一次社交都是煎熬,不會因為和他人熟悉而減弱。内向者社交時,可能會感到不自在,但不會影響正常生活,而社恐者則是明顯影響個人的生活職業和社會功能。内向者會主動選擇較小的圈子進行社交,讓自己感覺更自在,而社恐者就算是希望與别人互動也會因為恐懼而逃避社交。内向者不需要醫治,甚至于無需做出任何改變,而社恐者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醫治。

患上“社恐”該怎麼辦?

患上“社恐”該怎麼辦?張優建議如下:

① 改變錯誤的思維模式,常見的錯誤思維有以下幾種。

評價恐懼:時刻審視自己的一言一行,擔心自己做出一些難看的行為使自己尴尬,被他人笑話。

建議:針對此類恐懼,要做的是與其他人溝通時,通過自己的觀察,征求他人的反饋,覺察他人對自己是否是對自己有負面評價。

聚光燈效應:以為自己的“緊張”,細小的變化,甚至自己的失誤都會被人看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審視。

建議:告訴自己并不是别人關注的焦點,在公共場合沒人會盯着自己看,看也隻是匆匆一眼,并不會注意失誤和缺點,就算看到了也不會因此去否定一個人。别人看到的隻是你可以感受到的10%。

完美主義:反複在細節上糾結,因為沒有想到“完美”的應對方式而“不說話”“不行動”。

建議:學會接納自己,不苛刻自己。停止對自己的挑剔,批評,責難,也不要因恐懼就逃跑。

② 接受科學的治療方法,如暴露治療和社交訓練等。

張優介紹,暴露治療是指直接接觸恐懼的社交場景,恐懼級别由低到高,适應後再對較高級别的場景進行适應性練習,直到完全适應最高級别的恐懼社交場景為止。

社交訓練則是對鏡練習,嘗試與鏡子中的自己對話,并在心裡自我暗示,“我很棒即使我說錯也沒關系。”可以給自己定下社交訓練的目标,如每天和熟悉的人打招呼,逐漸過渡到與陌生人對視,打招呼等;每天讀一篇演講稿,鍛煉語言與邏輯能力。

張優表示,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不需要過分迎合他人的期望。在自己的世界裡安靜生活,也是一種值得尊重的生活方式,但勇敢一點打開自己更是不錯的選擇。社恐确實需要改善,但也不要太過于勉強自己,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種舒服的方式生活,愛自己,愛身邊的一切。

大部分人有社恐嗎(内向就是社恐嗎)1

記者:嚴珊珊

通訊員:徐國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