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對白居易而言,是特别的。少年時在江南四處遊曆,在蘇杭等地定居,步入仕途後先後做過杭州、蘇州的刺史,即便後來定居于洛陽,那些屬于江南的回憶仍然深深印在腦海裡。
唐文宗開成二年,白居易和劉禹錫兩個65歲的老頭同住洛陽,時常詩詞唱和往來。這年初夏,白居易回想起記憶中的江南,人生最初的美好盡在《憶江南三首》裡:
憶江南·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第一首最為耳熟能詳,道出了白居易對江南春日的總體回憶:江南是那麼地美好,各色的風景往日已經很是熟悉了:太陽從海平面升起時,映襯出江岸開得正盛的繁花,鮮豔耀眼勝過火的顔色;春天來臨時,清澈碧綠的江水比藍草還要鮮綠。怎麼能讓人不懷念江南呢?
開頭一句“江南好”點出了回憶的原因,“谙”字讀作ān,即熟悉,白居易曾三次下江南,是親身經曆過才留下的美好回憶。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白居易對江南印象的總體概括,兩句互相呼應,互相渲染,互相襯托。春花與紅日同為火紅色,春花與春江是紅綠反襯,“藍”指蘭草,是一種染料,用以形容陽光折射下的春水再貼切不過了,不僅豐富了春天的色彩,更加引人遐想。
最後反問“能不憶江南?”足見詩人對江南感情之深,以及對生機盎然的春色的喜愛。
“憶江南”這個主題勾起了白居易心中的遐思,其後二、三首分别對杭州、蘇州展開回憶,充分表達心中想要重遊蘇杭的願景:
憶江南·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對于江南的回憶,最能喚醒記憶的是杭州:中秋佳節遊覽天竺寺,可以觀賞桂花;登上杭州城東樓,尋一處随意躺卧,便可觀賞錢塘江大潮,何日才有機會再重遊一次呢?
“山寺”指杭州天竺寺,“郡亭”指杭州城東樓。上一首寫的是江南春景,這一首從兩個角度寫杭州秋色。“山寺”、“月中”、“尋桂”勾勒出的恬靜秋夜令人神往;誰也無法忽略錢塘江潮的氣勢磅礴與驚濤駭浪,然而白居易“枕上看潮”輕描淡寫,顯得極為悠閑自在。顯然,白居易愛極了這樣的生活,因而升起了“重遊”的渴望。
憶江南·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複相逢?
對于江南的回憶,其次的回憶是蘇州的吳宮:飲一杯吳宮的美酒竹葉青,觀賞吳宮舞姬翩翩起舞的嬌态宛如迷人的醉芙蓉,什麼時候才能再相逢呢?
前二首寫景抒情,第三首側重寫江南美人,“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兩句相互呼應,在吳宮喝的未必是竹葉青,也許是春天新鮮的美酒,“吳娃”原指西施,夫差曾為她修建“館娃宮”,在詩中泛指吳地美女。
飲特色美酒,賞絕佳舞技,這是白居易對蘇州的回憶,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再次觀賞。“早晚”二字意為何時,何日,同樣表達出是人的渴望。
這3首《憶江南》是白居易身在洛陽對江南的回憶,從杭州到蘇州,從江南春光到杭州秋色,再到蘇州歌舞,狀似各自獨立成詩,三者合一亦毫無違和感。每一首結尾都充滿了對江南的渴望,希望記憶中的美好能夠再度重現。
晚年的白居易到底沒再遠涉江南,緻仕後多數時間都在洛陽,與劉禹錫唱和詩詞,到龍門一帶遊曆。
白居易75歲在洛陽逝世,得唐宣宗寫詩悼念“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本文原創,圖片來源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