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朋友讀《西遊記》的時候,總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猴哥前後的本領太不一樣了:齊天大聖把十萬天兵打得稀裡嘩啦,而取經的時候孫行者卻動不動就失敗,到處請神仙幫忙。孫悟空的本領前後差别為什麼這麼大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看過許多種解釋:
一:緊箍咒是一道封印,封住了孫悟空的能力。
二:大鬧天宮時神仙們保留實力,沒有用最強法寶。但是神仙的下屬下凡後,各種寶物都用了出來。
三:孫悟空五百年沒有練功了,别的妖怪早就超過他了。
看樣子都有道理,但是,這些說法哪一個最靠譜呢?
不僅孫悟空的本領前後的差别是這樣造成的,就連《西遊記》裡别的問題,也大概是這樣造成的。例如在烏雞國,明明文殊菩薩的青獅精下凡為妖,被收回去了;怎麼到了獅駝嶺,它又跑出來,夥同白象、大鵬占山為王呢?而且文殊菩薩對一頭獅子下凡兩次(抑或一連放走兩頭獅子)一句解釋也沒有?
最好的解釋是:這兩段故事,不是一個人編的,碰巧兩個人都用青獅精做了主角。串在一起的時候,想改也不好改了,反正也不是考試作文,幹脆就那樣放着吧!
還有一個問題,在元明時期,《西遊記》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給說書先生說評書的底本,所以你會發現原著裡面有很多和情節無關的韻文,這正是說唱留下來的痕迹。這樣的話,說書先生也許随口就加上一些東西,删除一些東西,等他把這個本子留給徒弟,又和他剛拿到的不一樣了。
所以說,曆史上其實出現了許許多多個版本的《西遊記》,哪一個版本是最權威的呢?還真不好說。隻能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有一部由南京世德堂在1593年出版的百回本《西遊記》,内容最全,文筆最好,時間也比較早,所以我們公認這是一部最好的版本,今天大家一說《西遊記》,默認指的就是這個版本。比它還早、還好的有沒有呢?也許有,隻是今天看不到了。
而現代小說則不同,無論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還是各種網絡小說,都是一個人從頭到尾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所有的故事都是他編的,他對這個故事,一定有一個總體的設定。一旦主角的能力違背了這個設定,他自己就會發現了。
即使他發現不了,讀者們也肯定會給他指出來,促使他修改。而且,等到出版的時候,他一定再從頭到尾看一遍,這樣基本上就不會有大的問題了。
那麼,《西遊記》到底把哪些故事捏合到了一起呢?當然有很多,比如剛才說的青獅精故事。但最重要的,是兩段大故事。
第一段,就是前七回齊天大聖反天兵、鬧天宮的故事。
第二段,就是後93回孫行者跟随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
您注意:我對這兩段主人公的稱呼是不同的,一個叫“齊天大聖”,一個叫“孫行者”。原因是:這兩段,原本并不是一部書的兩部分,而根根本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故事!
也就是說,在西遊故事發展的雛形期,在中國民間(大概是宋元時期),分别流傳着兩個故事。
一個故事約流行于福建、廣東一帶,說的是一隻猿猴,自立名号叫“齊天大聖”(或者叫“通天大聖”,總之叫“某某大聖”)占山為王,偷了玉帝的各種寶物,招來了天兵天将征剿,然而它本領很大,幾次三番把天兵打敗。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它降服。這個故事,講到這裡,通常就結束了。齊天大聖後來怎麼樣了,是關起來了,還是逃掉了,說什麼的都有,總之很模糊。
另一個故事,約流行于北方,說的是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有一隻猴子,自稱“猴行者”,前來引路,一路上保護玄奘,到了西天。猴行者怎麼有這麼大的本事,也沒人說得清楚。
也就是說,這兩個故事裡的猴子,根本不是同一隻猴!
可是大概在元代的時候,南北這兩套故事漸漸發生了融合。編故事的人一看,咦,巧了!這裡有隻猴,叫什麼“齊天大聖”;那邊也有隻猴,叫什麼“猴行者”,兩個故事都挺好看。而且,“齊天大聖”沒有明确的結局,“猴行者”也沒有明确的來曆。幹脆,兩隻猴的事迹捏成一隻猴吧,猴行者之前,就當作是齊天大聖,齊天大聖就當作是後來的猴行者,合起來,就叫“齊天大聖孫行者”好了!
這就形成了新的西遊故事,“齊天大聖”的光輝事迹,統統成了“猴行者”參加工作之前的“前傳”。其實“齊天大聖”和“猴行者”本來誰也不認識誰!
這相當于說:白雪公主被王子救活後,帶回了自己的城堡,那麼,七個小矮人哪去了呢?格林兄弟沒說清楚。
中國又有個“葫蘆兄弟”的故事,說一個老爺爺種了一顆葫蘆籽,結出七個葫蘆,每個葫蘆裡都有一個男孩子。這七個男孩子從哪來的呢?也不知道。
兩邊正好都是七個人!而且,一個結尾模糊,一個開頭模糊。于是,我們當然可以編故事啦:
七個小矮人留在了森林裡,非常想念白雪公主,于是動身參加白雪公主和王子的婚禮。路上正好遇到了也去婚禮現場的惡毒王後,王後向他們施了魔法,把他們裝進一個大葫蘆裡。王後怕他們跑出來,就把葫蘆砸碎、燒掉,誰知有一顆葫蘆籽漏了出來,掉在地上,王後沒看見。
後來一隻老鷹銜起了這顆葫蘆籽,飛呀飛呀,飛到遙遠的東方,落在了一個老爺爺的手裡。老爺爺種下了葫蘆籽,結了七個葫蘆娃,大戰蛇妖和蠍子精。因為他們是七個小矮人變的,就叫矮人葫蘆娃。
聽上去好像也不錯嘛!
然而如果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就有問題啦!因為七個葫蘆娃都很厲害,有的會千裡眼順風耳,有的會隐身。而七個小矮人好像沒什麼特别的本領。如果說是後來才有的,這些本領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說一開始就有,怎麼王後害白雪公主的時候,他們不使出來呢?
總之,隻要是不同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剛才這兩個猴的故事也是一樣,因為兩個故事目的不同,自然主人公本領的設定就不同:
第一個故事裡的齊天大聖,因為故事安排他要對抗天兵天将,所以通常把他說得本領很大。
第二個故事,通常在寺院、佛教徒口中傳播,是一個佛教故事。這樣的故事,一個很大的目的,是要體現“佛法無邊”,讓更多的人相信佛法。所以這個故事裡,但凡遇到困難,都是靠佛法化解。所以,猴行者雖然有些本領,但也不特别出色,遇到大困難就去請佛教的大神幫忙。倒不一定是他解決不了,而是這個故事的目的,本身就是要宣傳佛教神多麼厲害的。
這兩個故事單獨講,本來也沒什麼。但當兩個故事擰成一個故事之後,齊天大聖做了猴行者的前身,人們就會發現:怎麼前面這個猴這麼厲害,到後面不行了?
其實真的不是不行了,而是故事主角變化了,主角所處的環境也變化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曆史是非常複雜的,有時候,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是或否的問題。你看,在幾百年《西遊記》的形成過程中,是誰把兩個故事捏合在一起了呢?沒有特定的人,兩個故事經過許多代講故事人的努力,慢慢結合的。所以,我們看待一件事,除了要看它當下怎麼樣,還要看它過去是怎麼樣的,它的來龍去脈是什麼;這樣,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結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