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禮,無以立。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甯”,即便是科學發展的今天,文明禮儀仍是一種隐性的道德約束。特别是在農村,雖然一些流傳的講究很迷信,但老一輩人還是願意相信這樣的說法。所以某些事情上人們還是很忌諱的,畢竟誰也不願沾惹不吉利的因素。
在農村少不了一些紅白喜事,這個時候參加的人就比較廣了,包括大學的同學、單位的同事等等。老話常講“入鄉随俗”,如果自己不知道的話,好心很容易辦成壞事兒。當然有一些講究和說法是公認的,比如這句“壽不煙,喪不補,喜不傘”,它到底代表什麼意思?
壽不煙字面意思理解,老人在過壽的時候不可以送煙。首先對于“過壽”一事,基本上也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比如常說的“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等。子孫後代也無非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老人可以長命百歲。煙雖然在平時比較常見,也常被當作禮物送人,但在老人過壽時萬萬不可。
在過去那個生産力低下的年代,缺乏科學依據,但人們還是少不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所以風水學很大程度上也左右了人們的生活,其中就包括“諧音”。在過壽這一天給老人送“煙”,而“煙”又和“咽”同音,這不是讓老人家咽氣嗎?福壽安康的一個壽宴,難道就這樣被攪砸了嗎?
同時咱們從實際角度出發,吸煙對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壽宴表面上看是讓老人長命百歲,其實還不是希望他們身體健康嗎?這送來煙豈不是在害人家?所以對于過壽送禮這件事,最好還是問一問長輩。實在不知道,可以包點紅包或者買點補品,這也是不錯的選擇。
喪不補
通俗來講,就是一個家裡有老人去世,你作為親戚朋友主家肯定會通知你過來吊唁。但如果因為一些事情錯過了,千萬不可以進行“補吊”。其實在品史君看來這一點還好,就怕有一些人忘了随禮,在事情完畢之後才想起來,給人家補上,這在古代人眼中是不吉利的。
從風水學的角度出發,人在逝去之後,陰氣比較旺盛。陰盛陽虛,這是晦氣的代名詞,會給整個家族帶來不好的運勢。但人在離去的三天之内,子孫後代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大多數人也都選擇在第三天對逝者進行下葬。喪事辦理完之後,陰氣也就此消散。
如果再次提起這件事,這會讓逝者以為他的後代不願意讓他走,從而持續陰魂不散,這對主家能好嗎?另外一點咱們從實際角度出發,老人在出殡之後人家的心情好不容易有些平複了,但是你又在這随禮提起這一茬,這不是讓人家不好的情緒爆發嗎?對你有什麼好處?
喜不傘
曆史發展到現在,結婚是每個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如此喜慶的日子裡,主家當然希望得到親朋好友們的祝福。參加婚禮的人都想沾上喜氣,所以也會精挑細選一些禮物,但“傘”是萬萬送不得的。因為“傘”和“散”同音,你這不是要拆散人家嗎?喜事硬是被你送成“悲”了。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一些地區新婚夫婦在結婚時可能還會打傘,其實這和上面的講究并不沖突。結婚這一天新娘和新郎最大,但雙方都不可以大過天。品史君生活在北方,也有這樣的說法,隻不過這裡的傘換成了紅蓋頭。
品史君說對于這些講究和說法,品史君認為大家最好還是做一個規避。為什麼這樣講?其實我在最初是持中立态度的,因為它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站不住腳,但能流傳到今天肯定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信則有不信則無,完全看我們自己。那為何态度發生了轉變呢?
昨天下午我在翻看評論區的時候,看到這樣一條留言:小編你是不是閑得無聊?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還在這講傳統文化?看似有着幾分道理,但這一定是對的嗎?我們有沒有想過:中華民族曆史發展到現在,中途遭遇過無數次外族入侵,為什麼還能持續到今天?
你可能會說漢語、漢服等等,如果是漢語的話,那為什麼英語現在成了所有人學習生涯中的必考科目?如果是漢服的話, 那為什麼隻有少數人在穿?而且是在特定場合?中華民族之所以有今天的強大,也正是得益于這些傳統文化的魅力。
現在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斷流入,許多人都過起了“洋節”,品史君個人并不反對。唯一希望的是諸位在過洋節時,不要忘了傳統文化這個“根”的存在。不管時代如何演變,它身上流淌的中華血液永遠不會改變。直到現在,還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