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方的洪水災情仍然十分嚴重。今天,長江中下遊又将迎來新一輪大範圍降水,沿江河湖仍維持高水位。
雪上加霜的是,長江上遊來水明顯增加,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快速上漲,“長江2020年第2号洪水”在長江上遊已經形成。形勢不容樂觀。
而在許多報道中,我們都常常聽到“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暴雨或洪水。為什麼,專家口中的“百年一遇”,我們年年都遇到了?
此“百年一遇”非彼“百年一遇”
當我們聽到“百年一遇”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認為“一百年才會發生一次”,形容這個事情非常罕見。在漢語的語境裡,這麼理解是沒有任何問題。類似的,還有“千載難逢”。
但是,“百年一遇”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就不是這個意思了。
其實最早使用“百年一遇”或“N年一遇”是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他們用這個詞來評價工程的抗風險标準。他們的“百年一遇”叫做“100-year event”(event是事件的意思),類似的“五十年一遇”“千年一遇”叫做“50-year event”“1000-year event”。
美國的大壩
這裡的50-year, 100-year和1000-year都是10分之一,10分之一,500分之一,1000分之一發生概率的意思,而并不是指的具體年份。
“百年一遇”形容的是概率
也就是說,“百年一遇”也就是“100-year event”說的不是100年才發生一次,而是說這個事情有1%的概率會發生。
圖片來自Bilibili
而在翻譯的過程中出了些差錯,以及各種媒體的宣傳,導緻大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百年一遇”的科學含義。
怎麼知道是“百年一遇”了?現在我們知道了“百年一遇”的真正含義。那一個事情才剛發生,你怎麼知道這個事情是“百年一遇”了?
其實,更專業的說,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說法其實叫做重現期。“重現”二字,就表明了主要是看過去的資料。
“百年一遇”的事件的判定是非常非常依賴之前的觀測數據。比如,這是對美國一條格裡芬河的幾十年的流量觀測數據,那些流量高的地方也就是洪水。
當我們有了這些數據,再采用專業的統計數學方法就能計算出“百年一遇”的概率了。
但是所謂“百年一遇”也在發生着變化,特别是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比如在美國西雅圖,城市的建造使得1%級别,也就是“百年不遇”的洪水,發生的概率增高不少。
圖片來自知乎
其次,每個地方的“百年一遇”标準都是不同的。比如将我國南方“百年一遇”的洪水放到了北方,那可能就是“千年一遇”了。
“百年一遇”其實經常發生
“百年一遇”這個詞我們每年都會聽到,這其實也是正常的。
一是我國幅員遼闊,34個一級行政區中每個地方的标準也不相同。我計算了下概率,每年至少有一個省市發生“百年一遇”洪水的概率大約是28.9%,如果是“50年一遇”,那就是49.7%。這樣的概率已經相當大了。
二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變暖了,極端氣候越來越常見,提高了“百年一遇”洪水的發生概率。
全球變暖導緻極端事件頻發
三是媒體網絡越來越發達,隻要有一個地方發生了“百年不遇”,那麼全國人民都會在短時間知道了。
這三個原因導緻了我們每年都會聽到“百年一遇”。
“百年一遇”對我們的指示意義其實,“百年一遇”最初被使用,就是為了能更好的對工程項目進行風險評估,指示工程的建設。
比如對某地區以往洪水的曆史記錄,劃分出安全和風險區域,指導城市規劃建設,盡量在低風險的區域發展。
圖片來自知乎
在建造水庫大壩時,也需要考慮這一點。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還不能無限制不計成本的建造大壩。
在建造時候,就要考慮到,如果是防“10年一遇”的洪水,那花的錢少,但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大。但要是防“2000年一遇”的洪水,洪水确實不會造成經濟損失了,但建造成本又太高,總花費其實和“10年一遇”的标準是一樣的。
圖片來自知乎
權衡之下,在50-500年的區間,無論是建造成本,還是防洪效應,都是最好的。當然未來我們有錢了,就可以不計成本,直接建造防“2000年一遇”的大壩。
三峽大壩
總結“百年一遇”其實是一個概率事件,反應的是該洪水有1%的可能性會發生。其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我國幅員遼闊,發生“百年一遇”的洪水概率很高。在建造水利設施時,也會綜合考慮,來決定具體的防洪标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