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心理學關于痛苦的論述

心理學關于痛苦的論述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5 01:24:41

心理學關于痛苦的論述?起初拿到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是:很沉的一本書,像一塊大磚頭,書名叫《津巴多普通心理學》,原以為會很枯燥,打開内容發現十分有趣,是很全面的一本入門心理學書,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心理學關于痛苦的論述?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心理學關于痛苦的論述(我們為什麼會痛苦)1

心理學關于痛苦的論述

起初拿到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是:很沉的一本書,像一塊大磚頭,書名叫《津巴多普通心理學》,原以為會很枯燥,打開内容發現十分有趣,是很全面的一本入門心理學書。

本書被譽為“當代心理學的形象與聲音”,是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的代表作,包含了14個心理學主題,如:心智、記憶、思維與智力、社會心理學、心理障礙等。

而其内容的介紹有學術知識,更有對心理學的運用,而給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章是導緻我們痛苦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痛苦的定義是一種對潛在有害的生理反應的消極認知解釋。

比如困難的工作、不愉快的人際關系、經濟困難、健康問題,甚至期末考試這些日常事件,都會令我們産生不愉快的情緒。

而這本書概括了令我們痛苦的五大應激源。

01社會應激源

我們常說遭受社會的毒打,可見一入社會深似海,人類為了生存,便需要出去工作,為了擺脫貧窮,為了好一點的物質生活,一個舒适的生存環境。

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害怕被裁員,害怕貧窮,孩子的學費,老人的疾病,生活費等等。

開門就是錢,的确每天到家打開門,電費,水費,網費,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需要我們用錢來解決,所以即使面對老闆的指責,客戶的刁難,也還是忍氣吞聲的堅持下來,因為對失業的恐懼。

而社會應激源還包括偏見、歧視,包括媒體引發的糟糕情緒,比如疫情、一些社會性新聞,人類大腦的負面偏好,會因為這些增加焦慮、抑郁。

02工作倦怠

即使我們擁有一份高薪,高職位的工作,也不能幸免,工作本身就包含長期應激源。

持續的應激工作,會讓我們身心俱疲,我們說上班如上墳,就是這個原因。

工作中繁雜、人際關系的處理,讓我們疲憊,甚至是憤怒,長期以往我們會産生對工作的倦怠。

并不單單由個人問題和性格上的弱點造成。而産生工作倦怠的主要受工作量,控制權,回報,社群,公平和價值觀所影響。

03同情倦怠

本書以9.11事件為例,負責搜救的奧尼爾中尉來到醫院尋求緩解與應激有關的症狀,當他向醫生訴說自己所看到的種種慘狀,在奧尼爾心中,醫生可以幫助他,但不成想醫生在聽完他的訴說後,自己去看了心理醫生。

起因是這個醫生也經曆了某種喪失,這次事件中,這位醫生失去了一個朋友。因為這些人群長期接觸到創傷或受害者,他們不免會出現同情倦怠。

正如疫情期間的醫護人員,在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可怕的傳染導緻人類的死亡前,在新冠病毒期間的他們也是麻木的,勞累一天的他們坐着出租車的眼神也是無助的。

04重大生活變化

一段關系的開始或結束,或者說任何變化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煩惱,生活中的變化越大,煩惱越多。

例如喪偶、失戀,這種變化屬于最高應激程度的傷害,這就解釋了電影裡的失戀橋段,起初我們認為誇張,但事情真正發生時,我們才了解,原來是那麼的痛苦,即使是看似堅強的成功人士。

有人以酒買醉、有人無心工作,哭哭啼啼,電視劇《人世間》周秉昆的父親去世同一天,相濡以沫的母親也随着丈夫去世了,這就是承受不住喪偶之痛。

05日常小麻煩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有句話頗有共鳴:

有時關不上冰箱的門,腳趾撞到了桌腿,臨出門找不到想要的東西,突然忍不住掉淚。你覺得小題大作,隻有我自己知道為什麼。”

生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也許知道自己不夠堅毅,甚至是不夠智慧,所以才會這樣成為“弱者。”

這就是日常小麻煩給我們帶來的痛苦,不要小看這些瑣事,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這些小麻煩。

小麻煩越多,挫敗感、無力感越多,它們嚴重威脅着我們的幸福。麻煩雖小,痛苦卻是真實的。

這些長期而主要的五大應激源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如何面對人生的痛苦?本書提供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鍛煉堅韌性

緩解應激最有效的因素是堅韌性,人生需要堅毅,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一項大規模研究中發現,美國伊利諾伊州貝爾電話公司的管理人員,同樣在面對裁員、工作條件、職位等環境的應激,有三分之二的管理者經曆了消極健康後果:心髒病、中風、抑郁,而三分之一的管理者,不但沒有生病,相反精神抖擻,研究表明,同等條件下,健康的那群人更加堅韌。

而堅韌性又是可以後天習得的,遇到困難直面困難,人會逐漸變得堅毅,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事,有的人之前會認為天塌下來了,而後來再發生同樣的困境,會覺得不過爾爾,至于嘛!

二、樂觀主義

我們身邊總有那麼一群人整天樂呵呵的,仿佛TA沒有什麼煩心事,這就是看問題的角度,正如半杯水。

樂觀主義的人認為,還有半杯水真好,而悲觀主義則認為,怎麼就隻有半杯水了。

而悲觀主義不僅僅是習得性無助,為什麼需要樂觀積極?隻因為生活并沒有善待誰,不管你是誰,都需要遭遇同樣的挫折和不幸,但樂觀的人能夠承受它們,他們更少生病,哪怕生病,也會很快地恢複,并且樂觀的人更健康、長壽。

積極的情緒會增強免疫系統,而樂觀的人在發生不幸時更能夠積極面對。

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寫道:

當我們不能夠改變情境時,就如同患上不治之症,我們面臨的挑戰在于改變自己。

拿失戀來說,痛苦是自然的,有的人走出來的快一些,有些人卻很難走出,悲觀者想的是我失去TA了,我不能沒有對方,而樂觀者卻認為也許老天看到我太痛苦了,所以給了我這樣的結果,說不定未來會有驚喜。

這就是樂觀情緒的作用。

痛楚難以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

利用心理學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懂得更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這本有趣的心理學書,願你我的生活更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