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阿姨:醫生,我好像摸到左側乳房有個硬坨。
醫生:多長時間了?
劉阿姨:大約有三四個月了。
醫生:怎麼沒有早點到醫院看看啊?
劉阿姨:我不痛不癢,能吃能睡,就沒引起重視,最近一個月發現硬坨越來越大。醫生,我這不會是得癌了吧?
醫生:劉阿姨,不怕,先認真跟您檢查,搞清楚有沒有大問題,如果是腫瘤的話就盡快住院治療。
劉阿姨,58歲,左側乳腺包塊,超聲表現為:形态不規則,邊緣毛糙,内部以低回聲為主,血流信号豐富,同時,左側腋窩有異常增大淋巴結,超聲診斷為:左側乳腺實性腫塊,BI-RADS分類5類,乳腺癌可能性大,建議住院治療。劉阿姨最後手術病理結果為左側乳腺浸潤性導管癌。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數據,乳腺癌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症,在我國發病率現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據文獻報道,我國乳腺癌發病率從20歲以後開始逐漸上升,45-50歲達高值,目前為止,我遇到的乳腺癌患者最年輕的是27歲。乳腺癌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早期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晚期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在30%左右,作為女性,我們應該提高自身健康意識,了解乳腺癌防治知識,并主動參與乳腺癌篩查。
如何篩查?
45-70歲的一般風險人群,建議每1-2年進行一次乳腺超聲檢查。
40歲以上的高風險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乳腺超聲聯合乳腺X線檢查,必要時需做乳腺核磁檢查。
哪些人屬于乳腺癌高風險人群?
高風險人群一,有遺傳家族史
一級親屬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
二級親屬50歲前,患乳腺癌2人以上;
二級親屬50歲前,患卵巢癌2人以上;
至少1位一級親屬攜帶已知BRCA1/2基因緻病性遺傳疾病或自身攜帶BRCA1/2基因緻病性遺傳突變。
高風險人群二(具備以下任意一項者)
月經初潮≤12歲;
絕經年齡≥55歲;
有乳腺活檢史、乳腺良性疾病手術史、病理證實的乳腺不典型增生病史;
使用“雌孕激素聯合”的激素替代治療≥6個月;
45歲後乳腺X線檢查提示乳腺實質(或乳房密度)類型為不均勻緻密性或緻密性。
高風險人群三(具備以下任意兩項者)
無哺乳史或哺乳時間<4個月;
無活産史(含從未生育、流産、死胎)或初次活産年齡≥30歲;
僅使用雌激素的激素替代治療≥6個月;
流産(含自然流産和人工流産)≥2次。
如何正确解讀乳腺超聲篩查結果?
對乳腺癌篩查結果的報告形式,國内外均采用美國放射學會公布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即BI-RADS分類。2013年美國放射學會修訂後的乳腺超聲報告和數據系統共可分為七個類别。
0類是需要與其他影像學,比如乳腺钼靶或磁共振進一步評估。
一類是超聲檢查無異常發現,建議1年複查一次。
二類是良性病變,基本可以排除惡性,建議半年至一年複查一次。
三類是良性病變可能性大,惡性危險性小于2%,建議3-6個月複查。
四類是可疑的惡性病竈,惡性的危險性3%-95%。
4A(低)類:低度可疑惡性,惡性可能>2%,但≤10%,需要介入處理,但惡性程度較低的病變,其病理報告可能是惡性,也可能是良性。
4B(中)類:中度可疑惡性,惡性可能>10%,但≤50%,應進一步影像檢查,宜進行活檢。
4C(高)類:高度可疑惡性,惡性可能>50%,但<95%,應進行活檢。
40歲以上超聲良性征象的實性腫塊病變,此病變可能無特征性乳腺癌形态,但屬高發年齡,有惡性的可能性。
五類是高度可疑惡性病變,應當采取适當的診斷和處理,惡性幾率大于95%,必須接受住院治療。
六類是已經通過了病理證實為惡性。
乳腺腫塊是乳腺癌最常見的一種表現,腫塊質硬,無痛,生長迅速。像劉阿姨這種情況:自己發現乳房包塊,覺得不痛不癢,遲遲不上醫院檢查,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的人還真不少見,因此定期進行乳腺自查和乳腺超聲篩查非常重要。超聲作為一種無創性檢查手段,診斷率高,是常規檢查乳腺疾病的重要檢查工具之一,能早期發現病變,提高早期乳腺癌及癌前病變檢出率,進行及時有效治療,提高生存率,甚至治愈。
溫馨提示
根據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規避人員紮堆,保障大家的安全,來院就診請主動掃場所碼、出示健康碼、行程碼、戴好口罩、配合醫務人員測體溫、報告旅居史、保持一米線安全距離,謝謝配合!特殊時期給您帶來不便,敬請支持和理解!
通訊員:伍玲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