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體中的血糖升高,就會增加排尿量,導緻身體處于缺水的狀态,皮膚就會變得非常幹燥搔癢。”
“血糖偏高也會對周圍的神經組織造成很大的刺激,進而皮膚搔癢的情況也會異常的明顯。”
“如果血糖升高,耳朵裡面的垃圾和污垢也會更多,進而也會出現明顯的搔癢。”
......
上述各種錯誤的知識,在網絡上廣泛流傳。因此,許多人一感覺耳朵癢、皮膚癢,就非常害怕自己的血糖會有問題。然而,耳朵癢、皮膚癢是血糖超标的信号?我們一起來詳細看一看。
在臨床上,絕大部分的血糖超标沒有症狀,在有些極端的情況,血糖超标非常嚴重、身體已經失衡的狀态,會出現所謂的“三多一少”,也就是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的症狀。臨床上有些糖尿病患者會反映皮膚癢,但皮膚癢不是糖尿病典型症狀,而且皮膚癢的成因很複雜,若出現皮膚癢,必須依據其他症狀來做綜合判斷是否與糖尿病有關。單就耳朵癢、皮膚癢來作為血糖超标的訊号,并不成立。
由于血糖超标大多時候沒有症狀,因此糖尿病很容易被疏忽,現在很多患者是透過健檢或基于其他原因就醫時,意外發現有糖尿病。他建議,年紀大、有家族病史、肥胖、高血壓等危險族群,應該定期做檢查。身體發癢或耳朵癢并非糖尿病訊号,糖尿病患者并不會因為血糖升高而皮膚幹燥發癢。不過,糖尿病患者或許有可能因為血糖控制不好,免疫力較差而容易有皮膚傷口或黴菌感染。
如果是初期糖尿病者,并不會因為血糖升高而導緻皮膚幹癢。除非是糖尿病已經嚴重到造成腎功能影響而需洗腎,透析病人可能因尿毒造成皮膚比較容易幹燥搔癢,但若糖尿病到需要尿毒症已經是嚴重狀态,不是傳言所說的血糖超标。長期高血糖的患者确實皮膚比較容易出問題,可能出現一些特殊的皮膚病竈,有時候臨床看到這些病竈,會提醒病人應該注意血糖狀态,但這類病竈并不包含幹癢。糖尿病人比較可能出現的皮膚病竈,包含糖尿病性硬腫病,會出現肩膀皮膚紅腫、變硬;另一種是黑棘皮症,脖子、腋下出現黑灰暗沉的痕迹。
還有比較少見的糖尿病性皮膚病,病變皮膚會看起來像是圓形、橢圓形的淺棕色、帶有鱗片的塊狀痕迹;糖尿病性類脂質漸進性壞死、糖尿病性皮膚大疱;血糖控制不良也可能引起發疹性黃瘤病,皮膚上會有類似豌豆大小的丘疹、小腫塊。還有少見的後天穿透性皮膚病。綜合以上,糖尿病患可能出現一些皮膚病竈,但與幹癢無關,皮膚癢和耳朵癢不能作為血糖超标的訊号。
理論上血糖升高,有可能導緻多尿。但在一般血糖高的情況,多尿的程度一般人無法察覺,且人體有自然的調節機制,在人體缺水時自然會口渴、想喝水,不至于稍微尿多一點就導緻脫水。即使在人脫水的時候,也不會有皮膚癢的症狀,而是會出現血壓低、頭暈、口渴的症狀。
糖尿病患若血糖升高到會讓排尿增加,其血糖應是在短時間内惡化到血糖值高到250至300,血糖急速升高才會導緻身體脫水,并不是說糖尿病患就會排尿增加而脫水。也就是說,血糖快速升高,确實會增加排尿量,排尿量增加确實身體會比較缺水,但它不會直接導緻皮膚變幹進而搔癢。
人體的皮膚幹燥程度會受環境和人體皮脂腺分布有關,皮脂腺在頭部、臉部分布較多,因此頭和臉比較容易出油,而在手、小腿和腰部附近軀幹,則皮脂腺分泌較少,因此當環境溫度下降,皮脂分泌減少,皮膚就會比較幹癢。所以,傳言的說法過度推論,排尿量增加身體确實會比較缺水,但不會直接影響到皮膚變幹。
還有人認為血糖升高,耳朵裡面的垃圾和污垢也會更多,進而也會出現明顯的搔癢。從醫學原理上來看,血糖與耳朵皮脂腺沒有關系,因此傳言宣稱并無科學根據。理論上當血糖升高,身體會制造胰島素分解糖分,胰島素也會刺激皮脂腺分泌較多油脂,油脂較多理論上應不會搔癢。此外,皮脂腺并不是隻分布在耳朵,傳言卻隻聚焦在耳朵皮脂腺,是非常不合理的。
随着工商業的發達及西化的飲食型态,我們罹患糖尿病的比率正逐年增高,且發病的年齡愈來愈早,主要原因還是拜健康篩檢之賜,故經常能提早診斷出糖尿病。假如我們在年老時才發現糖尿病,糖尿病常已罹患多年,導緻慢性并發症一一浮現,因而導緻殘疾,并成為家屬的沉重負擔。
糖尿病診斷标準與年齡并無不同,隻要符合下列三者之一,即可診斷:
(1)空腹血糖值大于126mg/dL,連續兩次以上;
(2)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檢查,喝完糖水後兩小時的血糖值超過200mg/dL;
(3)有典型的三多症狀(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減輕,再加上任何時間點的血糖值超過200mg/dL。
但是糖尿病症狀一般不明顯,因而容易延誤診治,直到急性并發症——高血糖高滲透壓昏迷時才被發現,所以定期(每年一次)的檢測實屬必要。一旦我們在早期發現糖尿病,臨床醫師在治療上會量身訂做最适合每一個糖友的專屬治療模式,舉凡藥物的選擇、監測的頻率和控制的目标,可能都需因人而異,各個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積極配合治療,一般都能控制好糖尿病。
很多人居家三餐都很固定,但一回診,卻因不知道如何挑選餐點而感到困擾,其實隻要能掌握以下幾點外食原則及技巧,病友們還是可以和一般民衆一樣,放心的享受美味的餐點。
一、糖尿病友用餐時應熟記自己與營養師共同訂定的膳食計劃,有所節制,不超過膳食計劃中所設計的分量與種類,均衡地從食物六大類中攝取适當的熱量與營養素。
二、選擇少油烹調的餐點,購買餐點時,盡可能選擇水煮、清蒸、涼拌、清炖、鹵、紅燒等方法,避免油炸、油煎、油炒等高油脂烹調方式所制作出來的餐食。
三、除了選擇少油烹調的餐點,還可利用一些小技巧降低脂肪攝取,包括:肉類去皮、少吃幹面、炒面、炒飯,湯面留湯底、避免加工制品選用(如:獅子頭、炸肉丸子、肉燥、貢丸、香腸、魚闆、蝦餃、燕餃等火鍋餃類)。
四、避免太鹹以及過量調味料使用。挑選食物盡量以新鮮食材為主,并避免過量使用沾醬,像碗粿、肉圓、生菜沙拉等餐點,使用沾醬時應該注意用量。
五、避免選用含糖烹調的餐點。糖醋、蜜汁、茄汁、醋溜大都以蔗糖或蜂蜜入菜,甜甜鹹鹹十分可口。另外,菜名中有羹、燴、滑、溜的餐點,烹調時會使用澱粉勾芡,這些餐點因為烹調方式的關系,澱粉含量較高,進食後會造成病友血糖迅速上升,不利糖尿病友的血糖控制。
六、選擇含纖維質較高的食物,如:十谷飯、糙米飯、荞麥面、蔬菜。含纖維質高的食物會減緩糖類的吸收,避免餐後血糖急速上升。
看了以上幾個飲食原則後,我們在美食街挑選适當餐點也不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其實,上述小原則我們也可以将它濃縮為短短的九字訣,每當要挑選餐點時,請務必在心中默念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相信自己,我們一定可以挑選出最适合自己的完美餐食。腳是第二心髒,預防衰老從腳開始,老年人步行牢記4個建議更健康
年齡大了,應該要少吃肉?醫生直言:老年人多吃2種肉或更長壽
罹患大腸癌,一定要做人工肛門嗎?真相如何?醫生告訴您實情
老年人步行走多快更長壽?提醒:步行時注意6點或讓您更健康
經常午睡的老年人,更容易失眠有害健康?辟謠:3個誤區值得注意
老年人走路無力,活像軟腳蝦?60歲後别大意,做好3個方面很關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