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的體裁?書信的别稱類說書信,是一種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應用文書我國是曆史文化悠久的禮儀之邦,在古代,書信作為主要的通信方式,不僅傳遞着人們的思想情懷,同時也傳達着國與國的文化信息千百年來,書信在溝通信息、傳達感情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書信的體裁?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書信的别稱類說
書信,是一種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應用文書。我國是曆史文化悠久的禮儀之邦,在古代,書信作為主要的通信方式,不僅傳遞着人們的思想情懷,同時也傳達着國與國的文化信息。千百年來,書信在溝通信息、傳達感情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古代,“信”其實指信使——傳送書劄的人。現代我們所說的“信”,在古代叫“書”,指信劄、函軋。簡稱“書信”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由于書寫材料演變等原因,也留下了大量的關于書信的雅稱、别稱。茲作簡要梳理。
1.書:是古代書信的最正宗、最通用的名稱。如:《左傳·昭公六年》:“叔向诒子産書……複書曰: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韓非子·内儲說下》:“宋石遺衛君書。”《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漢樂府的詩篇《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唐朝 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朝 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宋朝 李清照《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手書”,是指親手寫的信。相對含有重視、真實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區别于一般書信别稱。如:《漢書•薛宣傳》:“馮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書相曉,欲君自圖進退。”2.劄:本義指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片,引申指書信。“信劄”“簡劄”“函劄”“書劄”等,都是書信的稱呼。用“劄”指代書信,最早出自《魏書·夏侯道遷傳》:“道遷雖學不淵洽,而曆覽書史,閑習尺牍,劄翰往還,甚有意理。”在當時的環境下,洛陽紙貴,大部分人書信基本上以竹片或絲帛寫成,卷成一劄密封傳遞。後來“劄”泛指書信,筆記,公文等意義。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會面思來劄,銷魂逐去樯。”3.簡:本義指竹簡,即古代用來書寫文字的狹長竹片。另古代書寫用的木片也統稱為“簡”。“簡”後來引申泛指書籍,又轉指書信。古時書、簡并稱,但書、簡小有不同,“書”長短并宜,“簡”則零篇寸擂為多。如:《漢書‧薛宣傳》:“宣考績功課,簡在兩府,不敢過稱以奸欺誣之罪。”唐朝 柳宗元《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辱緻來簡,受賜無量。”現代作家 郁達夫《送王餘杞去黃山》:“平日懶得寫信,所以在這一年之間,幾乎隻通了一兩次短簡。”
此外,“信簡”“書簡”“簡書”“簡牍”“簡劄”“簡貼”“手簡”“寸簡”等都是書信的稱呼。
魏晉以後,“簡”也寫作“柬”。“柬帖”“請柬”“函柬”等都是書信的代稱。
4.箋:同“牋”,本意是狹長的小竹片,也用來指代寫給帝王或上位者的書信。如:奏箋、《答東阿王箋》。後泛化為一般書信的代稱 。如:投箋、便箋、手箋、雅箋、彩箋等。
唐代才女薛濤在浣花溪畔發明的薛濤箋,相傳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精制而成,原本專用寫詩,後來用來寫書信,連官方國劄也在用,賞心悅目。
宋朝 蘇易簡《文房四譜·紙譜》:“蜀人造十色箋,凡十幅為一榻,……然逐幅于方版之上砑之。則隐起花木麟鸾,千狀萬态。”後人稱彩箋為“鸾箋”,本此。這樣,書信又多了一個别稱:鸾箋。
5.素:本義指未經加工的細密的本色絲織品,古人用絹帛書寫,故借以為書籍或信件的代稱。用白絹或絲帛寫成的書信統稱為“尺素”“素書”,通常是小篇幅的。如: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唐代 張九齡《當塗界寄裴宣州》:“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大意是個中詳情之複雜,難以用小小的絹帛道明前因後果。)宋朝 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宋朝 秦觀《踏莎行.霧失樓台》:“驿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唐朝 杜甫《暮秋遣興呈蘇渙侍禦》詩:“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月凡一束。”
6.帖:古代寫在帛上的信則稱帖。《說文解字》:“帖,帛書署也。從巾、占聲。”如:著名書法家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的一些雜帖,就是文字簡短、情意隽永的書信作品。
7.翰:翰本指鳥羽,因古人用羽毛為筆,所以代稱毛筆,進而引申為筆寫的書面文字,亦多指書信。如:用“華翰”作為對他人來信的美稱。宋代 葉适《贈徐靈淵》:“今日觀來翰,如親見古人。”用翰字組成的書信别稱還有:書翰(南朝·宋·鮑照《拟<青青陵上柏>》詩:“書翰幸閑暇,我酌子萦弦。”)、劄翰(《魏書•夏侯道遷傳》:“道遷雖學不淵洽,而曆覽書史,閑習尺牍,劄翰往還,甚有意理。”)、筒翰(唐代李吉甫《編次鄭欽悅辨大同古銘論》:“使至,忽辱簡翰,用浣襟懷。”)、翰紮(宋朝 文瑩《玉壺清話》:“(李建中)善翰劄,行筆尤工。”)等。8.函:信的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後用函代指信件。如:函件、公函、來函、便函、函牍、函劄、函柬等。
9.尺牍:指古人用于書寫的長一尺的書簡,故名尺牍,泛指書信。古代在紙張發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叙情表意,傳遞消息,因此有“尺牍”“尺素”“尺函”“尺箋”“尺翰”“尺書”“尺鯉”等多種稱謂,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借以為信件的代稱。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論》:“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後甯。”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祢衡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唐朝 歐陽詹《送張尚書書》:“以尚書山容海納,則自斷于胸襟矣,豈在攸攸八行尺牍進退于人乎?”宋朝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七:“嘗有應制科人成銳,集詩三篇,國子博士侯君以獻于随,随覽之,乃親筆尺牍答侯君。”現代 劉師培《<文章學史>序》:“有由下告上之詞,則為奏疏;有同輩相告之詞,則為書啟尺牍。”
10.錦字:即錦字書,多用以指妻子給丈夫的表達思念之情的書信,有時也指丈夫寫給妻子的表達思念的情書。《晉書•窦滔妻蘇氏傳》載:“窦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錄。”後來就把妻子寄給丈夫的信稱“錦字”。如:宋朝 如範成大《道中》詩:“客愁無錦字,鄉信有燈花。”
錦字,也稱“錦文”“錦書”“錦字書”“錦中書”。如:明朝 馮夢龍《挂枝兒•耐心》:“錦文織就,薄幸回顔。”(薄幸,猶冤家,舊時女子對意中人的呢稱。)唐朝 劉兼《征婦怨》:“曾寄錦書無限意,塞鴻何事不歸來。”宋朝 李清照《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宋朝 陸遊《钗頭鳳》“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唐朝 李白《久别離》詩:“别來幾春末還家,玉窗又見櫻桃花。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磋。”唐朝 耿湋(wei)《古意》詩:“葉下統窗銀燭冷,含啼自草錦中書。”
11.八行書:舊時豎式信箋,信箋每頁多為八行,所以稱書信為“八行”或“八行書”。漢朝卓文君《怨郎詩》:“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 北齊 邢邰《齊韋道遜晚春宴》詩囚:“誰能幹裡外,獨寄八行書。”清朝 李漁《意中緣•悟詐》:“八行代我傳心事。”12.鴻雁:鴻雁,鴻雁本是大型候鳥,因其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羁旅傷感。代指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于,漢皇在上林苑中,得雁,雁足上系着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于隻得放蘇武歸漢。于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鴻書”“飛鴻”等代稱。
如:唐朝 杜甫《天末懷李白》:“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南朝•梁•王僧孺 《詠搗衣》:“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唐朝 李紳 《逾嶺峤止荒陬抵高要》:“魚腸雁足望緘封,地遠三江嶺萬重。”唐朝 權德輿《寄李衡州》:“主人千騎東方遠,唯望衡陽雁足書。”/ 元朝 柳貫《舟中睡起》 :“江驿比來無雁帛,水鄉随處有魚罾。”明朝 王錂《春蕪記·閨語》:“你好将雁帛傳芳信,我自向鴛帷候報音。”/ 唐朝 王勃 《九日懷封元寂》:“今日龍山外,當憶雁書歸。” 金朝 錢抱素 《台城路》:“碧雲深處遙天暮,經年雁書沉影。” 清朝 李漁 《蜃中樓·傳書》:“雁書寄到君前,我倩誰憐。”/ 清朝 袁枚 《奉和李雨村觀察見寄原韻》:“訪君恨乏葛陂龍,接得鴻書笑啟封。”/ 唐朝 韓愈 《祭窦司業文》:“自視雛鷇,望君飛鴻,四十餘年,事如夢中。”清朝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無端天外飛鴻到,傳得家庭噩耗來。”
13.魚書:代指書信。關于“魚書”一詞語形成的原由,衆說紛壇。一種說法是,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裡有書信。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另一種說法是古時用刻成魚形的兩塊木闆,一作底一作蓋,把信夾在中間傳遞,所以稱為雙鯉或雙魚。還有一種說法是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的書信。明人楊慎所著《丹鉛總錄•雙鯉》說:“古樂府詩:‘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書。’據此詩,古人尺素結為鯉魚形,即緘也,非如今人用蠟。《文選》:‘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即此事也。下雲烹魚得書,亦譬況之吉耳,非真烹也。”譬況即用近似事物比照說明之意。這一說否定了第一說。這是在詞語形成的原由上,衆說紛壇。但這些詞語皆代稱書信則無疑義。
魚書、尺鯉、鯉魚、魚腸、鯉素、素鯉、魚素、魚中素、魚緘、魚信、魚訊、魚函、魚封、文鱗、鱗素、錦鯉、錦素、錦鱗(書) 等,這些都是與“雙鯉”、“雙魚”同源的書信别稱。用例如:
唐代 韋臯《憶五箫》:“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 明朝 張煌言《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千裡片鴻,經年尺鯉。”/ 唐朝 元稹《贻蜀·張校書元夫》:“勸君便是酬君愛,莫比尋常贈鯉魚。”清朝 譚嗣同 《寄人五絕》:“鯉魚三十六,江上報秋書。”/ 唐朝 李峤 《素》:“魚腸遠方至,雁足上林飛。”/ 宋代 劉才邵《清夜曲》:“門前溪水空粼粼,鯉素不傳嬌翠颦。”/ 唐朝 武元衡 《祭李吉甫文》:“風傳麗句,緘開素鯉。金石相投,铿然在耳。”/元朝 方回 《贈呂肖卿》詩之三:“ 湓浦釋魚素, 陽山杳雁程。” 清朝 吳偉業 《送何蓉庵出守贛州》詩之四:“小字裁魚素,長亭響鹿車。”/ 宋朝 晏幾道 《蝶戀花》:“遠水來從樓下路。過盡流波,未得魚中素。”宋朝 蔡伸 《蔔算子》:“望極錦中書,腸斷魚中素。”/ 元朝 張昱 《得朱桓編修海道之音》:“魚緘尺素雖雲密,事載空言始可憐。” 清朝 姚燮 《少年遊》:“魚緘雁蠟雲千疊,望遠總悠悠。”/ 唐朝 胡曾 《車遙遙》詩:“玉枕夜殘魚信絕,金鈿秋盡雁書遙。”/ 清朝 黃六鴻《福惠全書·禀啟附·候楊提台》:“夙庇鷹揚,虔伸魚訊。”/ 清朝 宣鼎 《夜雨秋燈錄·青天白日》:“遂掩襟往觇,錦袱也。中裹金玉钗钏,珠寶零星,媵以魚函,折作方勝。”/ 宋朝 賀鑄 《風流子》:“念北裡音塵,魚封永斷,便橋煙雨,鶴表相望。”/ 唐朝 李商隐《題二首後重又戲贈任秀才》:“虛為錯刀留遠客,枉緣書劄損文鱗。”/ 明朝 王世貞 《答徐文果》:“菰蘆最深處,鱗素一堪憑。”/ 宋朝 李泳《賀新郎·感舊》:“彩舫淩波分飛後,别浦菱花自老,問錦鯉何時重到。”明朝 徐複祚《紅梨記·憶友》:“就使裁書錦鯉,抒情隴梅。”/ 宋朝 蔡伸《蔔算子》:“望極錦中書,腸斷魚中素。錦素沉沉兩未期,魚雁空相誤。”/ 唐代 杜牧《春思》:“錦羽啼來久,錦鱗書未傳。”後蜀 顧夐 《酒泉子》:“錦鱗無處傳幽意,海燕蘭堂春又去。”
另外,魚雁:本是傳信的使者,所謂“魚雁傳情”是也。因以“魚雁”為信的别稱。如:元代 王修甫套曲[越調·鬥鹌鹑][醉中天]:“海角天涯魚雁疏,千裡雲山阻。”元代 白樸雜劇《裴少俊牆頭馬上》第三折[新水令]:“想父母關山途路遠,魚雁信音絕。”
魚箋:魚箋是魚子箋的簡稱,用以代稱書信。魚子箋是唐代時四川産的一種紙,紙面呈霜粒狀。因這種紙常常作書信用紙,所以代稱書信。如:元代 任昱《寨兒令•書所見》曲:“碧波不寄魚箋,翠衾寒猶帶龍涎。”14.青鳥書:青鳥,是傳說中的神鳥。《山海經•西山經》中說,三危之山上住着三隻青鳥,它們的主要任務是為西王母取食和送信。《藝文類聚》引舊題班固《漢武故事》說:“七月七日,上(指漢武帝)于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有兩青鳥如烏,俠(夾)王母旁。”後人就稱信使為“青鳥”或“青鳥使”,書信為“青鳥書”。如:王實甫《四塊玉》套曲:“又不見青鳥書來,黃犬音乖。每日家病恹恹懶去傍妝台。”唐朝 李商隐更有“青鳥殷勤為探看”的名句。
15.犬書:即黃犬音,謂黃耳犬傳遞音信,借指家書。黃耳傳書,典故出自《晉書•陸機傳》:西晉文學家陸機是吳郡吳縣(今上海松江)人。養有一個很好的狗,取名黃耳,他曾在當時的首都洛陽羁留,很久沒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對狗說:“我家絕無書信,你能送信不能?”黃耳搖尾作聲,表示可以。于是陸機寫信用竹簡裝,系到狗頸上。狗向南尋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陽。後來就用“黃耳”或“黃犬”代指信使,用“黃犬音”借指家信。 如:唐朝 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犬書曾去洛,鶴病悔遊秦。”(“鶴病”即妻子生病。)元朝 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黃犬音,難傳紅葉詩。”
16.竹報平安:比喻報平安的家信,簡稱“竹報”。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陽雜組續集•支植下》:“衛公(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主管寺内事務的僧人)每日竹報平安。”後來,就以“竹報平安”代稱平安家信,簡稱“竹報”。如:宋朝 韓元吉《水調歌頭•席上次韻王德和》:“無客問生死,有竹報平安。”又如:“竹報平安,不啻萬金,戰亂之中,尤其如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