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練習中,不執著于體式的難度,着意于感受體式與身體的連接結,要着意于力量與柔韌兼具,放松身體與集中意念兼顧。瑜伽需要持續不斷地堅持練習。即使練的再少,也總比沒練要好。但同時還要記住,瑜伽練的多或練的少,都不如練的對。
瑜伽體式要像山一樣穩定,像水一樣柔軟。穩定為身體,柔軟為内心。沒水山不青,沒山水不長。沒有心靈的身體僵硬,沒有身體的心靈空虛。
孔子發現了人間大道,取名中庸;老子發現了人間大道,取名無為;莊子發現了人間大道,取名逍遙;Krishna發現了人間大道,取名瑜伽。所以一個瑜伽人,在行為上要中庸,在思想上要無為,在靈魂上要逍遙。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現代人最讨厭的是太迷信科學,比迷信宗教還可怕。因為科學本身沒有定論,新的發明與發現會推翻了前面,永遠沒有止境,這也是科學的精神。
現在世界各地的瑜伽界也存在這種情況,一些人打着所謂科學的幌子,唯我獨尊,排除異己,沒有真正的科學精神,更沒有瑜伽精神。
瑜伽體式之美——站姿是神奇的;後彎是美妙的;前屈是優雅的;扭轉是快樂的;倒立是輕松的。
《茶疏》中說:“茶宜常飲,不宜多飲。”從養生角度來說,一天飲3次茶最好,多飲傷身體。瑜伽也是一樣的道理,适合長期練習,但不适合每天多練。
每天日出而起開始晨練,給新的一天充電。隻要你早晨真正練好了,其它時間就不需要再練習了。如果你感覺不夠,隻能說明你晨練的不夠充分與專注。
瑜伽真正練的是心,一顆随遇而安的心,就像印度哲學教導的四句話: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于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瑜伽體式應該按照我們的本能:少些表演,多些本色;少些模仿,多些自然;少些較真,多些認真;少些糾結,多些淡定;少些憂愁,多些優雅……。
我們的人生亦如是。
在武術中,要出拳必先收拳;舞蹈中,要想跳的高必須蹲的好,要想轉的快必須立的好;在瑜伽中,要伸展必先收縮。
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你糾結,是因為自己不夠智慧;你郁悶,是因為自己不夠豁達;你焦慮,是因為自己不夠從容;你退步,是因為自己不夠勤奮;你嫉妒,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凡此種種,每一個煩惱的根源都在自己這裡。所以,每一次煩惱的出現,都是一個給我們尋找自己缺點的機會。
如果你的面前是陰影,那你的背後肯定有陽光;如果你現在的瑜伽遇到瓶頸,那你未來的瑜伽肯定會空間無限。
瑜伽體式的練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的體态。體式是瞬間的體态,體态是凝固的體式。在坐卧行走中保持瑜伽的狀态,才是最重要的。
瑜伽有非常多的練習方式,不同的練習方式就形成了所謂的不同流派。各流派沒有什麼誰好誰差之分,就像森林裡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樹,而每顆樹卻有相同的目标——向光的方向生長。
各種流派的不同練習方法都是打開我們的智慧和潛能讓我們進入喜悅平和的狀态。
傅雷先生說:“現在我深信這是一個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目的。
在瑜伽修行的道路上,是否也有這種“魔障”?當我們在瑜伽的旅途中一再糾結體式的時候,是否已經忘記出發時瑜伽的目的——甯靜。
瑜伽裡各門各派各有各的特點,各有所長。我們很難把艾楊格和阿斯湯伽真正結合在一起,就像是中醫和西醫、國畫和油畫、儒家和天主教很難結合在一起一樣。中醫講的是整體,西醫是局部;國畫講的是意境,油畫是寫實;儒家講的是人倫,天主教是上帝;艾楊格講個體精準,阿斯湯伽是整體串聯。
在國内的瑜伽圈,經常會遇到偏激的人,喜歡較真的人。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練瑜伽會讓人這樣?後來想到原來瑜伽裡有個“極限的邊緣”說法害人不淺。正是抱着“極限的邊緣”的理念讓人偏執。藝術家總是要把自己往edge 上推,edge 就是邊緣、巅峰、極限,搞藝術的大都偏執狂。瑜伽人莫作偏執狂!
英國小說家毛姆說過:每一次剃須都是一門哲學。108遍拜日式這種看似機械的運動,其實也充滿了哲理。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隻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産生出某些類似觀念的東西來。
任何一種庸常的生活,如果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就可以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從而生長出智慧之花。
瑜伽是一種平衡的藝術,是一種中庸之道,是一種度的把握。既不要太好強而變成功利,也不要太随遇而安而不思進取。有道是:功利之心不可有,進取之心不可無。
學瑜伽就像是學外語,單個體式是單詞,幾個動作組合是短語,一個套路是句子。學外語不能隻背單詞,不記短語和句子,練習瑜伽也不能隻練單個體式,不練組合和套路。
在陰瑜伽體式保持的時候,随着時間的推移,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疼痛。對待疼痛,我們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身體上的疼痛就像生活中的痛苦,終究會化作營養。
在瑜伽中,體式是冥想的基礎。在體式中,站姿是坐姿的基礎,坐姿是前屈的基礎,前屈是扭轉的基礎,扭轉是後彎的基礎,後彎是倒立的基礎。在冥想中,專注(Dharana)是禅定(Dhyana)的基礎,禅定是三摩地(Samadhi)的基礎
不需要把一個瑜伽體式的一切都弄清楚後,再去做。目的可求完美,舉手投足之際則無須周全。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每一個答案都包含更多疑問。過程永遠比目的重要。當然,目的不可沒有,但真正的目的在于人自身的不斷的完善。而體式的完善,唯可于習練的過程中求得。
每一本有智慧的書就相當于一間禅房,你可以走到裡面,靜坐下來,參悟屬于你自己的真理和答案。
練習瑜伽時,要學會釋放自己。《瑜伽經》第二篇第四十六句說道:當所有的努力都放輕松了,心也融入了無限,這時就掌握了體位法了。
可以簡單地把瑜伽人分為四種:糊塗、聰明、智慧和覺悟。把自己練的很痛苦很糾結的就是糊塗;把自己練的很舒服很快樂的是聰明;把别人練的很舒服很快樂的是智慧;把自己和别人都能練的舒服和快樂的是覺悟。
在瑜伽修行的道路上,不怠慢身體,不負重心靈,不僞裝精神,讓腳步輕盈,讓快樂常在。簡單是我們人生的底色,甯靜是我們人生的力量,自由是我們人生的向往,快樂是我們人生的追求。
瑜伽在中國發展二十餘年,比起太極等中華養生術的推廣可以算是個神話。瑜伽不僅僅是體式,更是文化、思想和精神。如果瑜伽背後沒有文化,文化背後沒有思想,思想背後沒有精神,這個神話也終究要消失。
瑜伽體式啊,請你慢些走,等一等你的僵硬的身體,等等你急促的呼吸,等等你浮塵的靈魂。
語言蒼白的時候,沉默在發言;身體靜止的時候,呼吸在瑜伽。呼吸停止的時候,靈魂在天堂。
瑜伽主要的意圖是讓人更有智慧,比以前更具有領悟事物的能力。
有這樣一個人,每天淩晨4點起床,9點半前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他說過:“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自信則是從自律來。自律就是嚴格控制自己的時間。”這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喬布斯!
瑜伽的終極目的也是自由。自由來自自信,自信來自自律,自律來自每天的自我練習,自我練習來自于每天的早起。
釋迦牟尼佛在圓寂的時候,給弟子留下了這樣一句話:“自以為燈,自以為靠”,大意是說自己是開示自己的明燈,自己才是自己的依靠,後世更有“菩提隻向心覓,何須向外求玄”的說法。在瑜伽修行的道路上,身體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仔細聆聽身體這位老師的聲音。
練習瑜伽一段時間之後,要去反思一下:你是不是更認真了,而不是更較真了;你是不是更專注了,而不是更散亂了;你是不是更有力量了,而不是更乏力了;你是不是更柔韌了,而不是更柔軟了;你是不是更喜歡與人交往了,而不是更孤芳自賞了;你是不是更熱愛生活了,而不是更不識人間煙火了。
随着瑜伽的不斷修煉,就會慢慢清醒,将這個瑜伽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各門僞裝的真實,看清各派隐匿的虛假,很多原本模糊的事情清晰起來,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瑜伽世界裡美好總要多過陰暗,真誠總要多過虛假,瑜伽還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内打破,是生命;人生,從外突破,是壓力,從内突破,是成長;體溫,從外加熱,是消耗,從内加熱,是能量;瑜伽,從外而練,是鍛煉,從内而練,是修行。
世界上較遠的旅行,是從自己的身體到自己的内心,所以從瑜伽體式的練習到瑜伽之心的修煉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世界上最遠的旅行,是從一個人的心到另一個人的心,所以愛一個人需要用一輩子甚至下輩子的時間。
就像愛情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真情一樣,瑜伽體式需要的也不是完美,而是真情投入。
不要去與體式較真。一味的較真最容易動搖我們的心态,改變我們的瑜伽初衷。而較真的結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總之是流于平庸。
不惑于流派,不困于體式;不畏将來,不念過往;不亂于心,安心當下。如此,便是瑜伽。
各行各業都有技藝,而且技與藝不可分。現在很多瑜伽人把技與藝分離,瑜伽完全成了肌肉練習。瑜伽不光要擺出pose,更是要表達靈魂。
就像鑰匙不是答案,隻是一個方法一樣,瑜伽體式也不是答案,它隻是進入冥想的一個法門。
持一顆平常心,不為虛榮所誘,不為流派所惑,不為外在所動,不為體式所迷。
大多數瑜伽人都在努力尋求完美的瑜伽體式,但是不完美才是人的本性,完美背離了人的本性。承認不完美,我們就能找回真實的自我。體式雖不完美,但内心卻很完整。承認體式的不完美,心靈才自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