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想的就是春節,隻記得春節會有新衣服穿,會有吃不完的好東西,看着家裡的老人忙忙碌碌覺得特别有意思.....長大了等到這些東西都被省略了之後,發現過個年和平時過個周末差點并不是太大。現在才明白正是因為有了那些儀式,年才有了它獨特的味道!
我們老家屬于古魯國的地界,再往前推是杞國,杞人憂天的杞國。魯中腹地,深受孔孟思想的影響,過年的流程很是繁瑣。
在臘月二十九一家子便要忙活起來,準備各種供奉用的物件。整雞、整魚、方肉、豆腐丸子等等,這些是供奉用的。還要準備好祖宗的牌位,需要事先将火紙疊成帆船的模樣,然後按照族譜輩分用毛筆寫上一個個祖先的名字。當然最重要的是提前将對聯貼好。
等這些忙活完,天已大黑。不過忙活一頓,家裡多了很多喜慶的顔色。
年三十清早起來,首先要開始“請家堂”的儀式。家人拿着打好的火紙、香和鞭炮,出家門到路口,先點燃三支香,然後朝着祖墳的方向遙拜,然後點燃火紙,燃放鞭炮。手握點燃的香往回走,遇到路口或拐角處,要在标志物上插上香作為“路标”,引導先祖們回家。
到家後,要把香插入八仙桌的香爐中,然後在大門口橫放一根木棍,意思是老祖們到家了,過年期間不再出門的意思。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路過的人看見誰家門口有木棍,便知這家人“請家堂”供養了。
“請家堂”的儀式告一段落,後面便是“守家堂”了。這個時間一直持續到大年初二中午。
小時候最喜歡過的一天是大年初一。因為這一天母親會早早的起床,拿出提前準備的新衣裳穿上後挨家挨戶的去拜年。
這拜年可不是見人就拜,講究得多着呢。古時奉行“五世而遷”,我們家這一支,可以上溯至明朝中葉。祖先們自陝西一帶遷徙至魯中地區。在此開枝散葉,後分散到了山東各個地區。魯中地帶好像還有個祠堂,看過家裡人去了之後拍的照片。
據說很多當年闖關東的老人都跑回來尋根!
自祖先遷徙至魯中,到我這已經是第二十一代了。
說遠了,大年初一拜年就是将供奉的每一家都走一邊,進了家門先要走到八仙桌前,對着祖宗的牌位三拜九叩。若家中有老人,接着要給老人們行禮。就這般一家挨着一家,直到走完這一戶戶。
到了大年初二中午,是一家團圓飯的機會。家裡這一支的人都要聚到一起吃飯。飯後便到了春節儀式的最後一步“送家堂”。各個分支的族人聚到一起,用火紙将牌位包裹起來燒掉。然後各個分支齊聚,鞭炮齊響。一挂連着一挂,能持續半個多小時,歡送先祖們離開。到了這個時候,祖先們才算正式離去。族人們這才開始自由出門。
農村的習俗衆多,在正月十五之前都屬于過年的範疇。從正月初三開始便要走親訪友。一天一戶,直到走完所有的親戚。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開工的儀式!迎接新人的儀式等等!林林總總,老人說起來總是一套一套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