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難全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難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7 10:19:27

#千古風流句#

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是一首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詠月懷人詞。在對月的追問和對兄弟的懷念中,詞人用飽滿的激情,完成一次關于宇宙、時空和情懷的激情宣洩,以及自我心靈的超越。

水調歌頭

(蘇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難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1

要了解這首詞,應該從詞人的寫作背景入手。

這首詞創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中秋,在密州所作。當時蘇轼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分歧,自求外放為官。他曾要求調任離蘇州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和自己的兄弟蘇轍長相團聚。

可是蘇轼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然無法實現。寫詞的時候作者與其弟已有七年沒有團聚。在中秋夜,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蘇轼借酒抒懷,寫下這首詞。

詞的上阙寫作者對月飲酒,觸景生情。

起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作者面對明月,思緒萬千、激情噴湧而出的一問。

此句把“青天”拟人化,像朋友一樣淡然相詢,也是作者此時郁悶心情的宣洩。

詞人不問塵世榮辱而問明月幾時,一筆排開凡俗之事,而使自己的思想進入澄明之境。既像是問明月的起源,又是感歎造化的神妙。此時此地,一切似乎都已不複存在,而隻有與月對話的我和那高懸于天的月亮。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在與月的對話中,詞人的心向上飛升,似乎宮阙已在眼前,可以看到青天之上是怎樣與人世間不同。

此時作者已忘記了年月,忘記了自我,天上的境界讓詞人産生無盡的期待和向往。越是對明月、天阙的向往,越是表達詞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彷徨無主。

“我欲乘風歸去”承接前句,是對月、追問月的自然結果,也是詞人超脫現實,向往着超然物外的美好。出世登仙,回到自己的歸宿--天宮明月。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作者筆鋒一轉,害怕出世之途也充滿艱辛,反襯出詞人此時彷徨無主的内心世界。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作者詞義再轉,似乎又回到現實,但不敢相信這是真實存在。這種在朦胧月下起舞、似真似幻的境界和出世入世的迷茫相互交彙,形成了一個迷離缥缈的世界。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難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2

詞的下阕“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作者從噴湧的激情和傾心的追問中回到現實世界,在溫柔的月光下輾轉反側。盡管出世入世的困惑、宇宙洪荒的遐想一如既往,而在這更深人靜之時,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又回到作者的思想裡。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要理解這句話,應該從作者的寫作背景談起。

蘇轼早年曾經與其弟蘇轍有“功成身退,夜雨對床”之約。而今天自己抱負難以施展,徘徊在出世入世之間,此時對親人的思念不是一般的思念,是對知己、對同道的殷切懷念和呼喚。

明月在天,咫尺天涯。此時那曾經令人無限向往的明月也是可怨恨的,怨月越深,懷念之情越濃,孤獨之感越強烈。一個“長”字把自己此時的情懷推向極端。如此心情,直欲讓人産生“獨滄然而泣下”的感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作者的自我情感的解脫,也是表達作者内心的無奈。這一曠古不變的事實,讓作者不能反駁,也平複了詞人那種悲苦的思念情緒。在時空的永恒中,詞人完成自我内心情感的超越。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在思念和超然的矛盾心裡支配下,作者選擇自我安慰,顯示超然物外的真情祝福。

這篇詞作,從月到人,從人到月,起于月歸于月。激情噴湧而出,而又在自我升華中,淡然結束。這首詞,被後人推為中秋詞的第一,并不誇張。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難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3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千古佳句,以不變的事實規律,給人以啟迪、安慰,也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精神風貌。

人生中難免經曆一次又一次相聚,一次又一次别離,就像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一樣,自古以來難以讓人稱心如意。

世上萬事萬物都不盡完美,若不能改變它,便放下心來接受它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